王国平:突出主题主线 确保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12

    其次,“恶性重复”现象。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活动中的雷同、重复应属市场竞争的正常行为及其反映。然而,特定时期的过度重复、恶性竞争现象发生则受制于产业技术结构的低层次及其平面化,同时也与调控体系、机制不健全关联。这在我国目前制造业结构内部体现得极为充分。以风电产业为例,“欧洲发展新能源的经验是将新能源发展纳入电网规划,先规划电网,后建电站,而我国正好相反”。2001年到2008年,8年内我国风电装机翻了30倍。若按风电装机总量计算,发电比例仅为38%,闲置率高达72%,并且还在提升。由于风电稳定性差且成本高,这一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参见王月金:《破解风电产业的“紧箍咒”》)。

    第三,“畸形差别”现象。发展中国家的城乡差别具有历史必然性。然而,如此凸现的城乡二元结构存在于我国几乎所有地区,这是产业空间布局严重失衡的结果。目前,我国区域发展的差距主要存在于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与农民收入之比长期在3.2:1左右波动)。

    因此,从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出发,应着力通过优化三大结构,即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区域结构,以消除、减缓上述三种现象。若从经济均衡理论的角度判断,也可表述为实现三大均衡:需求均衡、产业均衡和城乡区域均衡。

    二、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这就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自十七大以来,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已逐渐形成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战略体系。为进一步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撑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尽快找到更为直接、更有力度地推动科技创新的路径,这就是千方百计提高二次创新的强度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二次创新是在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即通过学习借鉴先“追赶”(缩短距离),尔后进入原创轨道,实现“超越”目标,具有符合创新规律的可行性。这种创新的可行性又可具体表述为“5个创新”:一是适应性创新(包括适应市场需求结构、自然环境、民族习惯等)。我国著名的靠技术引进后诞生的“海尔制造”,其销售的不可或缺部分是受环境影响的差异性再造品。二是完善性创新。当今世界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电子产品日新月异,在市场需求变化和企业竞争双重推动下,二次创新往往主要表现为款式、功能等的完善性创新。三是选择性创新。赋予消费者选择功能是现代产品创新的重要方面。当下消费环境中,商业购买类型选择、金融投资品种选择、各类服务形式选择……总之,这是一个朝着选择性社会演变的创新社会,因此,二次创新离不开选择理念,从一定意义上看,选择性强就意味着生活质量。四是兼容性创新。如果说增加消费者选择的空间有益于实现消费者主权,那么,兼容性创新则有利于增强消费者便利以及由一物多用带来的降低成本的福利。五是替代性创新。既可以是原材料替代,也可以是产品内部零配件替代。我国汽车行业从原装进口到今日走上自主创新品牌的探索之路,期间的零配件替代创新功不可没。笔者以为,全面提升二次创新能力是现阶段发挥科技对发展方式转变支撑作用的根本途径。




责任编辑: 县域经济来源: 文汇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