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优秀“村官”李连成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26
|
从带头吃亏、带头吃苦,到民主管理
“干部啥该啥不该?吃苦该,干事该,享受不该,乱花钱不该。”这是李连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村里至今流传着一件件李连成带头吃苦、吃亏的事儿:2000年,村里新村规划时,他家附近的6家需要搬迁一家,让谁搬?李连成说:“数我的房子好,我又是支书,我搬!”往哪搬?他给爱人说:“咱是支书,要带头吃亏,哪儿没人要往哪搬。”他就自己选了村南边交通不便的一个大水坑。结果,他搬这次家,不仅拆了刚盖起没几年的楼房,光垫那两米多深的坑,就花了1.6万元。为此,爱人一星期都没搭理他。前些年,他自己掏钱买了一辆夏利牌轿车,后来为了方便联系业务,他把车开到了厂里供集体使用,几次大修的费用却全是自己掏。
创办再生纸厂时,他自当泥瓦匠,带领群众建厂房,苦干了6个月,一直到大年三十晚上燃放鞭炮。1995年7月,造纸厂购买的旧锅炉漏水,他和党员李国图冒着40多度的高温钻进锅炉,两人轮换着连续干了15天,用坏庆祖镇一个商店的所有钢凿,凿下了两排子车水垢。1996年7月去新乡考察项目,为了给村里省钱,晚上他花5元买张凉席,在车站睡了一夜。2000年4月,工业用呢厂需用的60吨水泥拉到厂门口,又是他第一个光着膀子、赤着脚从车上卸水泥……
自己做好了,李连成就要求党员、村干部也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他规定,村干部到镇上开会办事,无论时间早晚,生活费一律自理。他的理由是,开会、办事是党员干部的义务,没有谁该管你的饭。对于村党支部一班人,他的做法是,让老党员多提建议、搞好监督,让年轻党员在生产经营第一线带头干。无论搞蔬菜大棚还是发展企业,他们村都是党员带的头,每个党员还要联系帮扶1—2个贫困户,企业的党员同时要联系5名新工人,帮助他们学政策、学法律、学技术。在工作中,下班最晚、一身泥一身水的也大多数是党员。在生活中,一遇难题又都是党员关键时候在发扬风格。新村建设需要村民拆迁,党员李连合第一个拆掉了自己花3万多元新盖的楼房。
村干部有了威信,民主管理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儿。村民代表会议,是西辛庄的权力机构。村里凡有重大事情,像修路、建学校、办企业,都要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由村民来决策,李连成从不搞个人说了算。农村财务是群众关心的热点,也最容易出现问题。该村的解决方法是成立民主理财小组。理财小组每月对村里的财务开支进行一次集中审核,再由群众代表上账。凡有大项开支,必须经过村党委、村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几年来,西辛庄先后从企业红利中抽取20万元硬化5条村街,60万元建成了全市一流的花园式小学和别墅教师公寓,30多万元硬化了灌溉渠道,改善了农田设施,没有一个群众说村干部在财务上有问题的。村里还成立了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像生育指标发放、发展党员等,我们都是随时公开,随时听取群众意见,随时接受群众监督。15年来,全村没有一位群众对村班子提反对意见的,更没有一个越级上访告状的。
“我要是喝村里的一盅酒,就割我的舌头;要是乱花村里的一分钱,就剁我的手指头。”这是李连成当上村支书那天向全村人发过誓言。“俺村15年了,没有一分钱的招待费。”已是70多岁的李大爷告诉记者,尽管每天都有天南地北的客人来村里参观,尽管从中央到地方经常有领导来检查工作,但村里没招待过一次。这还不算,村里无论办企业还是建学校,除建材费用外,没有一分钱的施工费用,全村老少都是在李连成等党员的带领下出义务工。
一个心中时常装着百姓的人,百姓也自然忘不了他。2000年8月,李连成得重病住进了医院。消息传到村里,几个十几岁的孩子搭车30多公里赶来了,天不亮就蹲在病房前;村里76岁的盲人、一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的李江栓摸了一天赶到了……,村里人几乎都来了,一进门都是泣不成声。他们围着李连成的病床边哭边说:“连成啊!你是为我们累坏了,你一定要治好病,咱村离不开你啊。”
党群关系的融洽,换来的是一串串的硕果盈枝:西辛庄村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小康示范村”、“河南省文明村”、“全国文明村”,李连成也先后被中央、省委、市委命名“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并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和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西辛庄今后的路该怎样走呢?
09年3月,先后5次接见过李连成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亲笔致信李连成,对他们村“一门心思谋发展,齐心协力奔小康”所取得的成绩而欣慰,认为他们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同时勉励他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再接再厉,乘势前进。”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为此专程赴西辛庄,握着李连成的手,叮嘱他“要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机遇,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眼下,李连成的决心更大了,西辛庄村的父老乡亲劲头更足了,跑项目,引资金,他们又向“中原第一村”、“全国第一村”的目标展开了奋飞的翅膀。
(记者 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