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如:一个求生眼神让他坚守乡村24年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4

   

陈宏如(左一)工作照

    时间追溯到那个充满激情的贫苦年代。1969年的一天,陕西延长县雷赤公社卫生院,一名西沟山农民腹部剧痛,9天没排便,呕吐粪水,大汗淋漓,"大夫,求求你们,救救我!"他那充满求生欲望的眼神让在场的人心碎,他的家人更是哭成一片,跪在医生面前……
    
    乡镇医生们根据症状判断,是急性肠梗阻,完全可以通过手术解决。然而,医生们束手无策。卫生院连最基本的医疗器械都没有,甚至都不具备手术的照明条件。离县城也有一百多里土路,全县只有两台政府公务用车,如果用牛车拉,那病人就得死在路上。

    一边是家人哭喊,一边是患者渐渐微弱的求救声,直至病人瞪着双眼、停止呼吸……这一幕幕深深地刻在一位24岁的年轻医生脑海里,也影响了他的一生。

    他就是陈宏如,江苏扬州人,196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因为一个农民的求生眼神,他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延安老区,一留就是24年……

    他成了窑洞里的医生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是毛主席的号召。1968年底,年仅24岁的陈宏如一毕业,就主动提出要到革命老区延安。

    他要去的延长县雷赤公社离县城有110里山路,是延安地区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没通汽车,整整步行两天才到。

    来到雷赤乡卫生院,陈宏如十分震惊,"除了血压表、体温计,医院连挂水的皮条都没有,这怎么看病?"同事告诉他,这里只能开点去痛片,打打青霉素,乡亲们有病实在抗不住了,只能翻山越岭到县城去看。

    当地土地贫瘠,新鲜蔬菜和细粮短缺,生活条件比扬州差远了。当地人用腌菜干泡面条,或者往小锅里撒把棒子面用开水拌着吃;干旱缺水,洗脸水刚没过盆底,用手沾一下抹到脸上就算洗过了。

    “那两年,县里14个乡医院都来了大学生,我们都是怀揣着改变老区面貌的雄心壮志,但没想到条件这么艰苦,不少人连背包都没放就走了。”陈宏如向记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也睡不着觉啊,也想扬州的小桥流水啊。可是看到当时那些农民患者眼巴巴的看着你,那么信任你,恳求你,不可能无动于衷。尤其是那次因为急性肠梗阻死亡的农民,他的眼神至今我都忘不了。别小看我当时,我是当时公社卫生院唯一一个正规医生,我要走了,当地数千农民看病就没什么指望了。

    就这样,陈宏如留下了,开始了一名医生的创业之路,开始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之路。

    1972年的一个冬夜,乡卫生院里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6个汉子抬进来一个用树枝绑成的担架,上面躺着一名年轻产妇。他们从40里外的南河沟乡赶来,在风雪中走了一天。产妇横位难产三天,胎儿的一条胳膊已从宫腔伸出来,产妇命悬一线。

    “心沉下来,你才能做事情,才敢于做事情,医生这个职业尤其如此。”陈宏如说。望着仅有的一点清创用品和止血钳,他向院长报告"要抢救产妇,必须立刻剖腹手术!"

    于是,在深山简陋的窑洞里,载入雷赤乡医院乃至全县乡级医院史册上的首例手术开始了。

    没有手术室,陈宏如和大家一起把窑洞打扫干净;没有电,医护人员围在产床边打起了四支手电筒……

    雷赤卫生院防疫专干白登峰回忆说,那天夜晚零下20多度,但陈大夫脸上的汗水不停地滴落,手术一直做了4个小时,产妇终于得救了。

    "咱们的乡里也能做手术了!"多少人喜极而泣,消息如长了翅膀般飞越雷赤乡的沟沟梁梁……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三农在线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