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如:一个求生眼神让他坚守乡村24年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4
|
"土办法"令北京专家叹服
陕北坡多路远,地广人稀。遇有危急病人家人求助,陈宏如从来只有一句"好,我去"。
出诊的路充满艰险。他背着药箱,手里拄着一杆锚子小心地探路,翻山越岭一走就是几个小时甚至一天。遇到冰天雪地,下山爬坡常摔得满身是土,路到窄处,一步之外就是悬崖。夜里,只能靠手电在漆黑一片中,照出一条小路。突然出现的毒蛇和土狼,更是令人心惊。
就这样,陈宏如每年有两三个月走在路上。13年里,雷赤乡方圆数百里的上百个乡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给多少窑洞人家带来了生的希望。
在陕北当医生最大的难题是条件简陋,很多基本的医疗设备、药物都不具备,医术再高明也难以施展。陈宏如没有气馁,一心一意做起了"发明家",他反复试验,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制作替代物,钻研出许多土办法,攻克了一道道难题。
没有标准血清,陈宏如和护士就一次次抽出自己的血制作血清;
没有输液器,找来橡皮胶管和马菲斯管,自制挂水设备;
没有氧气瓶,就人工造氧气;
没有生化分析仪,就采用简易化学法。胃肠肝胆病人做尿胆红素定性试验,陈宏如把碘酒滴到病人尿液里,依据碘和胆红素生成绿色化合物的常识,如果出现绿色的环就可判断是阳性。
借助这些土办法,小小的乡卫生院做起了胃修补术、剖腹产、前列腺手术、脾破裂手术,不少手术县里都做不了,临近的宜川县城人也到这来,甚至在延安看不了的病都慕名而来。
1975年,延安地区医院、北京医疗队来到雷赤公社卫生院参观。延安地区医院的泌尿科主任对这里能开展前列腺摘除手术,实在难以置信,直到看到了手术标本。
"这种手术出血很多,控制不好风险很大,你们连气囊导尿管和蘑菇头导尿管都没有,怎么能做呢?"
陈宏如拿出一个剪开的胶管,翻卷后用来代替蘑菇头导尿管;没有气囊导尿管就用长条纱布持续按压止血。专家们听得连竖大拇指"效果是一样的,看来你们动了不少脑筋!"。
陈宏如精湛的医术不仅让延安医学界刮目相看,更让雷赤乡的老百姓对他敬若神明。"神医"这个名号渐渐叫响了。
他被称为"小处方大夫"
"大医精诚",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对天下行医者提出的准则的阐述,陈宏如说这正是自己孜孜以求的从医境界,精就是医术精湛,诚就是对病人真诚、热诚,具有高尚的医德。
延长县卫生局做过统计,在全县医生里,陈宏如的处方最多,但单张方子平均费用最低。
“一个农民挑了100斤红薯翻山越岭上城卖了,也就换到200块钱。可是得次感冒,医生药一开200块就没了,让人不敢看病啊。”陈宏如说。
陈宏如随身带着"三件宝",快速心电检测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肺功能监测仪。他借助这些简易设备初步筛选,为一些病人免去了检查费。有的农民看不起病,他帮着把药费垫上,有的吃饭没钱,他就给人家买饭。
1981年,听说陈大夫要调走,雷赤公社会议上,20多个村支书强烈反对。县卫生局领导说,陈宏如是调到延长县医院当业务副院长,这样可以给更多的人看病啊。延长县医院过去只能做些疝气、剖腹产手术,陈宏如到任后,把胆囊炎、胃切除等常规手术全都开展起来。
病人从心底流露出的那种感激和浓浓情意,常令陈宏如感动不已,他说,这正是自己做为医生最大的幸福。
雷赤乡一个叫"水旺"的智障村民,因严重眼疾,一只眼睛失明,是陈大夫给他保住了另外一只眼睛。从此他一直叫陈大夫为大哥。一天,他家里的西瓜刚长到苹果大,就赶紧摘下一个放在衣袋里,紧紧捂着赶到医院。陈大夫外出了,他就一直等到天黑,说什么也要亲手交给大哥品尝。
一次陈宏如在南河沟乡出诊,一位已经治愈的呼家村病人的母亲听说后,连夜蒸了一碗面粉肥肉片,凌晨4点就蹲在公社院子里,等陈大夫去自家吃个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