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晖:信贷支农起点更高作用更强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5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自1994年成立以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通过自身改革和业务拓展,与我国“三农”事业相伴成长,支农作用显著增强,有力缓解了金融资源禀赋缺乏的“三农”领域对信贷资金的刚性需求。
近年来,农发行在确保支持粮棉油收购的同时,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和涉农小企业发展,重点支持包括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活条件以及农田水利、水电路网和县域城镇建设等在内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农领域逐步拓宽。在“十二五”即将开局之时,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行长郑晖。农村金融骨干和支柱作用更加突出
记者:请您谈谈“十一五”这五年,农发行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郑晖:过去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频发重发的自然灾害,农发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围绕建设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建设新农村的银行,切实履行职能,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时期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开创了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第一,信贷支农取得显著成效。由过去单一支持粮棉油收购,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信贷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信贷业务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宽领域的支农格局。五年来贷款投放大幅增长,截至今年10月末,各项贷款余额15560亿元,预计“十一五”期末可达到1.6万亿元以上,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多。其中,累放粮棉油收储贷款15425亿元,贷款余额9409亿元,共支持收储粮食15370亿斤、棉花38243万担、油脂329亿斤,正常情况下,每年支持收购粮食数量占当年商品量的60%左右,支持收购棉花数量占当年总产量的50%以上;累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5027亿元,贷款余额4087亿元,共支持项目4063个;累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4526亿元,贷款余额1726亿元,共支持企业7000余个。服务“三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更加突出。
第二,大力筹集社会资金回流农业农村。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人民银行再贷款的局面,形成了以金融债券为主、对公存款和同业拆借为补充的多元化市场筹资模式。五年来,累计发行金融债券12782亿元,成为全国银行间市场第三大发债主体,到今年10月末,债券余额9019亿元,年均增长40%以上,各项存款日均余额达到4626亿元,资金自给率达到78%以上。筹集的资金全部投入到“三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