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河南”系列报道 一把小提琴为豫剧伴奏40年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6

    ●50年一天不歇的练琴生活

    李清超小心地打开黑色的琴盒,拿出棕色的小提琴,用软布仔细地擦拭一遍,套上肩垫,再从琴盒里拿出琴弦,走到窗台前,双脚与肩齐站定,架好琴,深吸一口气,《梁祝》哀婉悠扬的旋律便自然地流泻出来,随着时空飘扬开去……

    “搞艺术,最主要的一条,就是要有毅力,要受得了苦、耐得住清贫”,每天的清晨,李清超的生活基本上就是这样度过的:起床后,先散步一个小时,待筋骨活络以后,吃过早饭,就开始练琴,2个小时到4个小时不等。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50年。“今天上午要接受你们采访,要不,我也是在练琴中度过的。”李清超告诉记者,等我们走了,这一天他还要抽空把这练琴的时光“补”回来。

    “我的籍贯是山东,但出生在上海,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19岁参加工作,分配到河南省豫剧三团,一直到现在。”李清超说,他9岁的时候开始接触小提琴,一拉就是50年,而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他的小提琴都是为豫剧伴奏。

    ●坚守40年让豫剧更“丰满”

     “我们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交响乐器演奏人员,小提琴一般演奏的是交响乐、歌剧、舞剧等。”李清超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河南省豫剧三团的前身是文工团,那个时候,有一批音乐人才被分配到了这里,“那帮老哥们儿都是从西安、北京、武汉等地的音乐学院分配过来的,不过现在也走得差不多了 ,能够一直坚守在这里的,已经没几个了”。

    李清超已经坚持了40年,虽然一辈子都是为豫剧伴奏,但他的话语里却充满了自豪:“三团的乐队是中西混合乐队,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西洋乐器的加入,让民族戏曲的音乐更加饱满和有层次。”

    李清超说,传统的戏曲乐队,就是三大件:板胡、琵琶、二胡,是平面的、单线条的,而他们三团的乐队,则是“中西合璧”,是立体的、多声部的、有层次的,“我们乐队的演奏,就是电影里的3D,音乐非常丰满动人,那些老观众一听,就能喊出来‘这是三团演奏的’,我们在全国也很有名,戏曲界都知道”。

    ●现代豫剧经典唱段久唱不衰

    为河南豫剧伴奏的40年,究竟演出了多少场,走过了多少地方,李清超已经记不清了,他记得的,是那些百奏不厌的经典剧目和为这些剧目配曲的细节。“你们可能听说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但你们肯定不知道,我们是怎样创作豫剧《红色娘子军》的。”李清超说,“三团有一个强大的创作班子,专门搞‘配器’,排一出戏,首先要设计唱腔,创作出适合豫剧演唱的词,然后交给专门负责作曲的,根据词按照豫剧的演唱习惯谱成曲调。三团的曲谱和别人不一样的是,我们不但有一个总谱,还有各种西洋乐器的‘分谱’,总谱是中国传统的简谱,分谱是国际惯用的五线谱,比如传统戏曲要演出一个‘1’,我的曲调可能是‘2’,还有别的乐器的曲调可能是‘3’,这样的音乐和起来,就非常饱满和有气势。”

    就这样,李清超和省豫剧三团的乐队、演员们,创作演出了《红色娘子军》、《朝阳沟》、《香魂女》、《儿大不由爹》等一批经典现代豫剧,数十年久唱不衰,许多唱段已经成为普通百姓张口就来的经典唱段。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东方今报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