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力河南”系列报道 一把小提琴为豫剧伴奏40年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16
|
●那时三团的人坐火车不用买票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戏曲非常火爆,那个时候我去武汉,说是三团的,都不用买票。”李清超回忆起戏曲繁荣时这样说。
李清超说,那个时候的工资也比较高,一个月可以拿48元钱,后来涨到54元、63元,戏曲工作者地位也非常高,是“革命文艺战士”,很多时候,他们的演出“一票难求”,每次演出都会有很多人托关系、找门路问他们要票。
回忆那个时候戏曲辉煌的原因,李清超的解释是,那个时候的文艺比较单一,电影也不是很多,极少歌曲,戏曲是大家都比较喜欢的文化艺术形态,所以造成了“一票难求”的局面,“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市场什么的,我们的环境非常单纯,就是排练、演出,观众如潮、掌声如雷”。
李清超说,作为一名音乐演奏者,最快乐、最有价值、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在舞台上为观众演出,那种满足感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那是一种自我价值的最高体现。
李清超:我的使命就是把琴拉好
●戏曲辉煌逝去 也落下了职业病
仅仅几年之后,戏曲的辉煌就过去了。“后来市场经济,多种文化艺术形态出现后,戏曲就不行了。”李清超说,后来的演出都要靠院团自己去联系,“我们那个时候去县里、煤矿上、外省演出,都是自己扛着箱子去,上台演奏的是最高雅的艺术,下台干的是搬运工的活。”李清超说,有时候一天要演三场,前一天晚上10点多演完,要连夜拆舞台、搬箱子、移行李,整夜不睡,赶到另外一个地方搭台子、搬箱子,接着就是第二天上午的演出,就这样连轴转,“寒冬腊月里,舞台四面透风,风刮在脸上像刀子割一样,我们坐在那里,一演奏就是一天”。
到了晚上,没有钱住旅馆,大家都是睡在舞台上。说到这里,李清超苦笑着扶了扶腰说,因为要经常扛大箱子,他的腰就是在那个时候出问题的,“现在站得久了,腰就疼得厉害,不知道这算不算职业病”。
●夫妻一块演出把儿子锁在家
其实,生活的艰辛远远不止这些,“我爱人也是在团里演奏小提琴的,这样的双职工家庭,最苦的就是孩子了”。李清超已经记不得多少次把儿子单独锁在家里,“从四五岁起,儿子一个人在晚上待在家里,已成了家常便饭。”李清超说,那个时候去现在的东方红影剧院演出,夫妻俩下午5点半就要从家里出发,到演出结束赶回家,已经是夜里10点多了,这几个小时,儿子就独自一个人在家睡觉,“我儿子非常乖,给他买点小吃,哄他躺到床上,说爸爸妈妈出去一下,一会儿就回来。儿子不哭也不闹,每次我们回来,都看到他乖乖地躺在床上睡觉”。当时是无奈,现在想起来,李清超却很后怕:“万幸中的万幸,儿子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没出什么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