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拉动广东县域经济的新引擎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21
|

旅游为县域经济注入活力。 新华社发
核心提示
前不久,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显著提高,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据介绍,广东旅游强县的评选工作自2004年启动以来,得到了全省各地的积极响应,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全省共有13个县(市)先后被评定为“广东省旅游强县(市)”。2008年,省委出台了《关于加快广东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国家旅游局与省政府签订了《关于建立局省紧密合作机制备忘录》,广东将建设中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在这些重要政策的推动鼓舞下,全省各地发展旅游的热情高涨,各县(市)立足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发展现状,把旅游业当作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先导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支柱产业来抓,积极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旅游交通、公共安全、卫生保障、生态环保、宾馆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接待和服务配套功能,提高旅游产业地位,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以发展旅游带动招商引资、劳动就业、环境保护,提升当地城镇化水平和现代文明程度,有力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广东省旅游局表示,创建旅游强县,是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重要工作;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产业素质的重要举措;是惠及百姓、构建和谐、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民心工程,作用明显,意义重大。
大旅游谋求大发展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性,而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旅游业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
众所周知,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和城市繁荣有很强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抓好创建旅游强县工作,不仅可以推动服务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绿色GDP,而且能够加快县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聚,成为广东省发展县域经济,拉动区域协调发展的突破口;同时,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决定了创建旅游强县必然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层次,是一个系统工程。省旅游局曾向申报创建省旅游强县的单位提出,创强工作要树立大概念,改善大环境、发展大旅游,绝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而是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
据了解,广东省13个旅游强县正是按照大旅游的发展思路,不仅与公安、工商、交通、技监、城建、安监等部门协作,还包括与林业、农业、餐饮业等相关产业的相互协调与促进,带动旅游业发展。以清新县为例,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旅游业的持续畅旺,已开始拉动整个第三产业上新水平。2008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501万人次,实现旅游营业收入22.5亿元。与旅游相关的住宿和餐饮业发展良好,限额以上餐饮业销售额达到3726万元,增长20.5%。批发零售业也发展稳健,全县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达到4089万元,增长5.1%。农村市场渐趋活跃,全县农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达到12.39亿元,增长29.9%,农村市场成为拉动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重要力量。
据悉,13个强县的旅游发展,已不单是构建观光型的旅游景点项目,而是向观光游与休闲度假游、养生游、乡村游等多重模式转变,并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如梅县的雁南飞茶田度假旅游区、仁化的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龙门的温泉旅游度假区,突出休闲度假养生的旅游形式,拉动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