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富,工业兴” 沈阳农村经济大步飞奔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23
|
“今年我们种了三万亩富硒水稻,每个月能向沃尔玛超市和沈阳市场提供优质大米一千吨,农民也得到了实惠。明年要扩种到五万亩,把产业做大!”12月21日,辽宁省辽中县六间房镇韭菜岗子村的远达绿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曹洪任忙得不亦乐乎,一边要接待客户,一边还要与合作社骨干成员研究明年的生产安排,只得挤时间与记者聊几句。
2010年,对于沈阳农民,是充满悬念又踏踏实实致富的一年。春季,正值农田播种期却遭遇低温寡照,让沈阳农业开局就吃了一个“闭门羹”。接着,就是夏季连续六轮强降雨劈头盖脸的袭击,历史极值的516毫米降水量和境内河流先后18次洪峰,考量着沈阳农业的极限承受力!
多年垒筑日益雄厚的农业基础,市委、市政府的科学指挥,全市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沉着应战,不但在抗洪抢险中实现了无人员死亡、无大堤决口、无水库垮坝的奇迹,农业更是“难”中求胜,粮、豆等主要农产品喜获丰收,达到平丰年水平,肉、蛋、奶产量为84万吨、61万吨和40万吨,分别增长5.4%、6%和5.8%。农业不可撼动的基础地位更加稳固,不但成为农民致富的主渠道,更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稳定和拉动作用。
在多灾害的年份,沈阳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今年,全市新增设施农业15万亩、高效特色农业21万亩,实施中低产田改造36.1万亩,设施和高效特色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达43%。在“硬件”快上的同时,“软件”建设当然也不能落后,设施农业的快速增长,让沈阳农民更清楚地认识到“联合”的威力。今年,沈阳农村专业合作社逐渐成为设施农业的发展主体,全市36个乡镇达到“一乡一业”标准,主导产业年产值达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6%。
农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沈阳高新技术农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2月20日,记者来到于洪区陆家高新农业技术园区,走进一座现代化温室,长长宽宽的营养池里,水上漂浮着嫩绿的“波士顿生菜”。在科学配方的营养液中,这种植物在无菌条件下生长,28天一个生长周期,绿色、无害、有机。在另一个建设中的食用菌生产基地,走进厂房内部,记者看到一排排的流水线、一个个宽敞的生产车间……俨然是一座现代化的生产工厂。在于洪区这样的现代农业项目还有许多。目前,于洪区已拥有各类农事企业70余家,其中,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2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15家。
农业发展牵动农业深加工业茁壮成长,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迈出新步伐。今年,沈阳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支持冲刺全国百强县的政策措施,解决了重点项目建设、利用开行贷款、土地指标等重大问题。新民、辽中有望明年冲刺全国百强县。于洪中海城、沈北城市综合体等8个总投资超百亿元项目加快推进。法库陶瓷等11个县域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超百亿元。新城、新市镇建设全面启动,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2.6亿元。预计今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3.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1.5%,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农村经济快速增长还促进沈阳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农村扶贫开发更是趁势而上。据市农委介绍,今年全市建设扶贫温室小区310个,占地3.1万亩。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增收可达810元,减少贫困人口3.7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加速推进,已完成工程80处,解决供水人口21.3万人。
(记者 杜争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