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明: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23

陈继明(右)在向大棚种植户了解西红柿生长情况。

    “老陈,3年扶贫就要到期了,期满你也不能走,我们要和你再签一个10年合同,到那时我们请戏班子给你唱几天大戏。”这掏心窝子的话,是日前河北省广宗县北塘疃村老干部王书荣说的。不想让老陈走的何止一个王书荣,北塘疃村的干部群众都这么想。他们忘不了是老陈的帮扶,全村才建起了315个温室大棚,创出了种一亩大棚等于种20亩棉花收入的业绩;使人均收入从2007年的1100元,上升到2009年的5100多元。这个被群众称为老陈的人,就是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亲切接见的全国扶贫开发典型人物———河北省纪委、监察厅干部,挂职广宗县委常委、省“四帮一”扶贫工作队队长陈继明。

    带着感情,用心为老百姓干事

    2008年春节刚过,河北省纪委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选派处级干部到贫困县挂职扶贫的要求,选派效能监察室正处级副主任陈继明,作为“四帮一”扶贫工作队队长,到广宗县挂职,同时还选派了党风廉政建设室主任科员于振生作为扶贫队员,一同进驻广宗县开展扶贫工作。

    广宗对于陈继明来说并不陌生,2004年初春,他在该县的槐窝村搞过3个多月的中央一号文件的宣讲。从3月19日入住槐窝村,到7月12日撤出,总计116天,陈继明为槐窝村所干的事不下百件。人虽然离开了槐窝村,但槐窝村的大事小事,没有一件事他不挂念着、帮扶着。

    情牵广宗的陈继明,心里清楚,这次下来的任务不是帮扶一个贫困村,而是一个贫困县。因为他是省“四帮一”扶贫工作队队长,要面对的是全县47个贫困村。工作怎么开展?他在走访了47个贫困村后,决定采取以点带面,整村推进的办法。于是,他把“点”选在了位于县城东南的有着510户人家、2360口人的北塘疃村。因为有了在槐窝村驻村的经验,这次陈继明带着一起来的小于就一头扎进了村里。通过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老党员、群众代表面对面座谈,摸透了多数群众的致富心理和强烈呼声。按照省扶贫办“细胞工程”的操作程序,他们决定以投资小、见效快的大棚菜种植为突破口,发展设施农业,拓出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一说要种植大棚菜,村民们都不敢种,怕赔了本。为此,陈继明带着村干部、党员代表先后到本县的槐窝村、韩葫芦村,山西省清徐县以及山东省寿光市等地实地考察。通过一路学,一路看,使他们看到了差距,燃起了种植大棚菜的热情。

    建一个大棚需要投资2万元,一个大棚上级补助5000元,自己要掏1.5万元。然而,这1.5万元对于贫困的北塘疃人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为解决资金问题,陈继明就与农村信用联社协调,及时为贫困户解决了小额贷款90多万元。

    村民王德起听说搞大棚种植能挣钱,也想建一个。但因妻子死得早,自己拉扯着一儿一女,家里穷得叮当响拿不出钱来。陈继明听说后马上跑到王德起家,拉着王德起的手直奔信用社,给王德起做了担保人:“他还不上钱,我还。”王德起如愿地建起了蔬菜大棚。

    为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陈继明帮他们从山东寿光聘请了蔬菜技术员,并选择了产量高、品质好、市场前景好的以色列阿帕奇西红柿种苗。群众眼瞅着老陈想得这么细,准备的这么充分,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村民们建大棚的热情一下子迸发了出来,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215栋蔬菜大棚齐唰唰地矗立在北塘疃村的西北部。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三农在线网--农民日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