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孔吉:扶贫路上赤子情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24

    经过两年打拼,村里修渠道4公里,村道7.6公里。扶持种植纽荷尔脐橙1600亩,烤烟500亩,培育养猪大户22户。2004年人均增收2163元,80多户特困户脱贫。

    使命完成,蒋孔吉收拾行李离开村子时,村民依依不舍。

    2006年,市粮食局的建整扶贫点移到道县四马桥镇彭家村;2008年,转移到东安县溪源村。一个是有名的难管村,一个是市级贫困村。

    蒋孔吉再度请缨。领导说,老蒋搞点有经验,他去,我们放心。

    蒋孔吉又一连干了五年,两个村彻底改变面貌。

    蒋孔吉搞点扶贫出了名。市里开建整扶贫工作会,市农办一位老领导听说蒋孔吉的事迹,特意拄着拐杖来看他。

    连续7年的扶贫生涯,他创造了永州市建整扶贫驻村时间最长、扶贫效益最好的纪录。

    长期坚持在扶贫一线,他图什么?“退居二线后在机关没有什么事,在农村可以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蒋孔吉的回答很朴素。

    他说,在大井村,有两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到村民黄一岩家走访,蒋孔吉发现他家里黑灯瞎火。老人说交不起电费,已经摸黑3年了。蒋孔吉心里发酸,眼泪流下来。他帮助交了电费,把被剪断的电线接起来。老人门口有一口水塘,蒋孔吉买了40多只鸭苗让他放养,鸭子长大后卖了700多元。第二年,蒋孔吉让他进了镇里的敬老院。蒋孔吉想,像这样的贫困户如果没人管他,永远是贫困户。

    另一件是村民黄一途养母猪不懂技术,母猪下崽时连同15只乳猪全死了,损失7000多元,欲哭无泪。

    蒋孔吉觉得,农村需要他,农民需要他,在农村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扶贫,就要和群众心贴心”农村工作难做。贫困村、难管村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蒋孔吉搞建整扶贫,扶一个成一个。难道他有什么“点金术”?

    他说,搞点,先要培养和农民的感情。关键是心里要贴着农民群众,真心帮他们。

    1950年,蒋孔吉出生在宁乡县一户农家,骨子里对农村、对农民有着天然的情愫。

    彭家村地处偏远。村穷人心散,一度赌博成风,偷盗盛行,加之民风剽悍,年年都有几次宗族械斗。县里曾组织80多人的工作组进村,工作组做饭的锅被砸烂。

    市建整办负责人送蒋孔吉进村时,村民没一个人愿意搭理他。临走,这位负责人拉着蒋孔吉的手说:“老蒋,你把彭家村搞好了,回市里我私人请你的客。”

    进村之初,蒋孔吉和工作队员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村里有30多户特困户、五保户,他一一去看望。

    彭家村四面环山,村里缺水。住下来的第一天,村支书给蒋孔吉挑来一桶浑浊不清的水,说:“蒋队长,我们村用水困难。等下没水用,我先给你挑来了。”蒋孔吉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他要支书带他去看井,大老远就看见一排排长长的提水队伍。

    六月天太阳火辣辣的,他带着工作队员钻刺篷,爬上村周边山峰找水源。几天下来,水源找到了,蒋孔吉人瘦了一大圈。他从省里跑来30万元扶贫资金,给村里接上自来水。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三农在线--农民日报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