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孔吉:扶贫路上赤子情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24
|
水通了,村民的心也随着清清水流湿润了。“蒋科不是彭家村人,干事比彭家人还用心。他叫我们咋干,我们就咋干!”
火车跑得起,全靠火车头。扶贫要见成效,关键要带好班子。
村干部能力不强,有的胆小说不出话。蒋孔吉带着他们去走访群众,去看村里环境,帮助他们分析优势、摸清家底,和他们一起制订产业发展规划。
蒋孔吉对村干部要求严格。为增强党员干部标兵意识,他从市里买来一面鲜红的党旗,挂在村办公室,带领党员干部齐唱《国际歌》,唱得大家热泪盈眶。村党员大会讨论发展规划,原定开半天,没想到大家打开了话匣子,一连开了两天。
思路定下来了,蒋孔吉给村干部分工。修路,清垃圾,搞产业,各负其责。各项工作周周点评,月月考核。村主任彭杰义喜欢喝几杯,蒋孔吉要求村干部做工作不准喝酒,他把酒戒了。群众说,村干部这下像做事的样子了。蒋孔吉认为,扶贫要扶志,也要扶智。彭家村种脐橙,村民不懂技术。他从县农业局请来两个技术员专门搞管理和技术服务,手把手地教。脐橙第二年就挂了果,加上套种西瓜,每亩收入1000多元。去年,彭家村脐橙被评为道县的优质柑橘。
退休教师彭劲德高望重,蒋孔吉一进村就去拜访,请他出马担任村民理事会秘书长。对有劣迹的年轻人,蒋孔吉和理事会的人实行三帮一,五帮一。还制订村规民约,请有关部门上法制课。浪子回头,村风民风很快好转。
彭家村由乱到治,由穷变富,成了全县的先进村和省建整办推广的典型。
“农民群众最真挚最淳朴,只要你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心里贴近他们,他们就会回报热情和信任,就会激发出活力。”蒋孔吉这样感叹。
村支书彭征兵说:“工作队把我们当亲人,我们把工作队当兄弟。”
2007年底,工作组撤队。村民为了留下蒋孔吉,至今还留着他的行李。
“为老百姓办事,付出再多也值”
农村工作条件艰苦。搞建整扶贫,要克服很多困难。在大井村驻点,附近粮站一间报废的房子就是蒋孔吉和另两名队员的“家”。春天下雨,雨漏在床上,一个晚上要移动三、四次床位;夏天蚊子乱飞,天牛爬上床,同住的年轻队员小于吓得掉下床来;用水要到山下一里多的水井去挑。每天老蒋主动去挑,小于看不下去,也去挑,肩膀压得红肿。市扶贫办负责人来看他,从扶贫经费中特批开支2000元修房。他考虑扶贫经费紧张,一分没动。他从村支书家拿来一些废薄膜糊窗户,熬过了两年。
筹集扶贫项目资金是最大难题。每次休假,他的主要精力和时间是跑项目。一次次写报告,一次次汇报,在一些单位还没少受人白眼。
7年扶贫,他争取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坐过多少冷板凳、受过多少委屈他记不清。他说:“只要能为村里、为老百姓办好事情,什么苦、什么气,我都可以受,再多的付出也值得!”
2006年他搭便车到市里跑资金,连人带车翻进沟里,至今脚上还留有伤痕。
7年间,他拿出1万多元扶持贫困户,自己用于扶贫工作的开支达2万多元。还先后垫付资金10多万元用于扶贫项目建设。
他倾心尽力为了他人过上富裕生活,自己则清贫节俭。每次出差,都是坐公共汽车。家里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房子和普通的家具。
蒋孔吉心系扶贫,对家庭常有一种愧疚。
他爱人潘锦云罹患肺病多年,后来确诊为肺癌晚期。转院长沙后,妻子看他忧心村里工作,几番劝他回村。思虑良久,万般不舍之下他请来亲戚照料妻子,自己返回大井村。周五,他搭夜班车赶长沙看妻子,周日搭夜班车返回。扶贫工作一天也没受影响。
妻子病危时,他抱着奄奄一息的妻子,泣不成声:“对不起、对不起……”妻子深情地望着他,说出最后的心声:“孔吉啊,我不怪你…这一辈子跟你,我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