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凤凰古城民俗风情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1-05
|
凤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 丧葬习俗 老年人寿终正寝要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吊丧期一般为3~5天。办丧期间,芦笙声不断,昼夜向死者致哀。祭奠杀牲,以牛为贵。葬礼上至关重要的是请鬼师(巫师)超度亡灵,苗语即为之“开路”,念诵焚巾曲或曰指路经,指引他们回到祖先的地方。一些地区的苗族认为,人有三个灵魂,人死后,一个灵魂沿祖先迁徙而来的路线回到祖先的故地与祖先团聚,一个安守墓地,一个与子孙同在、并在冥冥之中保佑他们。
苗族主要实行土葬,现在一般有木棺、石棺两种灵柩。前者使用更为普遍。黔南部分地区是石棺土葬。很多地方苗族以宗族为单位有公共墓地。一些地方苗族有东西向横埋的习俗,以示引导死者的灵魂回到祖先故土——东方去。凶死、暴死、难产死、上吊死等被认为不吉利,不举行葬礼,实行火葬或者二次葬,而且不能葬入集体墓地。苗族历史上曾实行岩洞葬、悬棺葬、风葬等习俗。
宗教信仰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
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苗族地区的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
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除了这些原始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新中国建立之后,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复苏的趋势。

苗家婚俗
多数苗族地区婚姻自主程度较高,各地苗族青年都有以择偶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的自由社交活动形式。湘西叫做“赶边边场”或“会姑娘”,黔东南苗族则称为“游方”,广西融水叫“坐妹”或“走寨”,黔西北称为“踩月亮”,黔中及一些西部苗族称为“跳花”、“跳场”等等。在这类社交活动中,青年男女可以三五成群地或者单独地、公开地或悄悄地对歌和交谈。以对歌的形式谈恋爱是苗族婚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富于民族色彩的风俗。一些苗族社区还有专供青年们谈恋爱的场所,如黔东南的游方坪、滇东北的姑娘房等。苗族青年择偶不重财产和家境,更看重个人才华和品性。
找到合适的恋人后双方即可交换定情物。结婚,一般情况下需征得父母的同意。在大多数苗族地区,青年自主婚姻与父母包办婚姻并存,这两种情况不一定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只看哪种倾向更重。一般来说,父母和子女都互相尊重和征求意见,强迫成婚的很少。而且社会习俗允许并维护青年人的自由选择。因此更多的情况是自由恋爱后由父母主持婚姻。具体步骤是,青年人谈好了,男方征求父母的意见后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正常情况,女方父母不会反对,有时须用鸡卜来决定婚姻是否可行。一经说媒定亲,双方即商谈结婚日期和聘礼。结婚前,男方必须为女孩的舅家送一笔钱或其他财物,称“舅爷钱”。如果父母不同意,青年男女可以私奔,寻求亲属或社会力量的支持,时间长了,父母也就承认既成事实了。当然也有听从父母之命的,也有少数因父母包办酿成感情悲剧的。
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抢婚或类似抢婚的形式。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愿作终身伴侣的,男方在某天夜里,邀约几个朋友或兄弟把女方带到或“抢”到家里来,即成婚姻。三天之后,才请个“全福”的老人带只鸡去给女方父母“报亲”,请他们认可这门婚事。然后双方商定“回门”(回娘家)办婚礼的日期和具体事宜。
苗族青年结婚的年龄一般在16~20岁之间,也有早婚的现象,大约在十四五岁,早婚夫妻通常要到双方成年方能同居。在婚姻选择上,同宗族(同姓氏)不婚,姑舅表婚优先,不同辈份不相通婚。不同民族甚至苗族不同支系间也基本上不通婚。 许多地区苗族有结婚当日夫妻不同房的习俗,新娘与送亲的陪娘及新郎的姐妹共度第一夜。有的地方办婚礼是主要在女方家。黔东南苗族有“不落夫家”(坐家)的习俗,即新娘回门后即长住娘家,仅在逢年过节或农忙时经召唤才回夫家小住,直到怀孕后才长住夫家。坐家时间长达一两年至四五年不等。
婚后因感情不合等原因可以离婚。一般地,提出离婚方须向对方赔礼赔钱。寡妇可以改嫁,也有地方有转房习俗,一般是同辈转房,但不带有强制性。 苗族均为一夫一妻制家庭。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苗族社会主要的家庭结构。女子与男子不管婚前婚后地位比较平等,在家庭事务中妇女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总体上还是男权社会。子女的血统从父,世系依父系计算,家庭财产按父系继承。苗族有父子连名制,现以黔东南为典型,其他地区多已不存。苗族有自己民族的姓氏,但是现在大多已通用汉姓。
踩犁口
踩犁口又叫烫犁口或者过犁口,是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一。表演一般在夜晚举行,以便于看清犁口被炭火烧红的程序。表演时,在平坝里烧起一堆炭火,将七至九张犁口放在炭火里烧烤。待犁口烧红时,工作人员将烧红的犁口依次摆成一排。这时,踩犁口的表演者,赤着双脚,头包红巾,下穿红色短裤,上身裸露,口中念着咒语,从第一张犁口踩起,一直踩完全部烧红的犁口,脚板上没有一点被烫伤的痕迹。充分展示了法力的高强。按照苗老司的傩事法典要求,在踩犁口之前一般要用刀头纸钱祭祀祖师,通过三巡踩犁口之后,傩事完备,傩师检验合格。祭祀的刀头(即猪头)就由犁口和法事活动的人一起煮熟吃掉。踩犁口是苗老司法事中的绝技之一。表达了苗族人民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优秀品德。
赶边边场
叭咕苗寨的“边边场”风俗,奇异精巧,别具风味。苗族男青年,一旦长到十八九岁,就开始了谈情说爱,他们利用走亲访友的方式多方与姑娘接触,初步掌握了一些情况后,就可以进一步的试探。试探的方式是利用赶场的机会主动去找姑娘,多是在地角场边,或者在行走的路途中,进行试探活动,故曰赶“边边场”。
试探的方式是奇巧的,男的与姑娘见面后,就以向姑娘讨东西的方式来试探姑娘愿不愿意相交。例如:在赶场的途中讨糖、讨果子,在山上相见讨菜、讨水。小伙子向姑娘讨东西,并不是要这些东西吃,而是通过“讨”,来试探姑娘的心意,是不是愿意相目交,如果小伙子向姑娘“讨”东西时,姑娘毫不犹豫地把糖果送给了小伙子,就说明姑娘愿意和他相交,那么,爱情就有了一线是希望。如果男的向女的讨东西时,女的当面拒绝,而且还骂一声:“饿痨死的”,那么就说明没有希望,男的另寻门路。有的姑娘态度更明显,当男的要准备向她“讨”时,姑娘不理不睬,这时,你千万不要去试探,因为她这种态度早已经表明厌恶你了,你再去“讨”的话,将会遭到姑娘的斥责,碰得一鼻子灰。有的性情温柔的姑娘,如果不愿意和你相交,她既不骂你,也不厌恶你,只是自己悄悄地走开了。
一旦讨东西成功了,说明姑娘愿意和你相交,双方就可以交谈,也不外乎谈一些生产农事之类的事,谈话也是姑娘考查男方人才品性的过程,如果对答如流,口齿伶俐清楚,说明男方聪明能干,姑娘听得眉开眼笑,两人的初交便有继续下去的可能;如果男方笨嘴拙舌,一问三不知,姑娘就会骂你是烧不燃的鸦死术,使你难堪。不过,能够大胆向姑娘讨东西的角色,一般都是苗族青年中的娇娇者,一旦交谈顺利,初次相交就基本成功了。
接龙舞
接龙舞是苗族民问古老的舞蹈。因为"龙"是吉祥的象征,苗族过去为摆脱困苦,想接龙到家谋求幸福。接龙舞是苗族接龙到家喜悦心情的表达。此舞多在每年二月、十月举行。跳舞时多为年轻美丽的八个姑娘参加。领舞者敲着拿在手中的瓷碗,后跟两人各持红绿旗条,做成龙形。再后是一群美丽的首家姑娘,身着盛装,右手打花伞,左手持手帕,旋伞起舞,表示龙未必有雨。舞蹈动作有"龙翻身"、"龙穿花"、"跳龙门"、"龙抢宝"、"关龙门"等。从恢复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以来,每年庆祝活动,接龙舞是必有的大型节目。参加跳舞的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用几十大长的黄布或绿布作龙,由年轻姑娘顶在头上,有时微微抖动,有时翻腾,犹如活龙一般,蔚为壮观。
茶灯戏
是劳动者欢庆丰收。赞美生活、歌颂爱情的一种民间歌舞剧。凤凰茶灯分为文茶灯和武茶灯两种,是凤凰古城独有的地方民间曲艺艺术、音乐自然流畅动听。茶灯没有悲苦戏,都是喜剧、诙谐风趣,深受民众喜爱。是凤的民间优秀传统艺术瑰宝。
阳戏
阳戏是正月阳春演出的歌舞小戏,曲调唱腔都从山歌小调发展演变而来 。音乐丰富多样,技巧通俗简单。表演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独特的地方风味。是一种具有当地民族风格和特点的地方戏。
傩堂戏
傩(luo 2)堂戏是表现驱疫、避邪、祈福、纳吉的舞蹈,一种古老而原 始的祭神戏剧。傩堂戏节奏明快、曲调流畅,内容丰富、结构紧凑、用当地土语唱出,朴实自然,通俗易懂,曲调优美流畅,深受民众喜爱。傩堂戏最为鲜明的特色是没有文戏伴奏,只有武戏配音。凤凰最原始古老的剧种。

椎牛
椎牛为苗族人民的传统习俗。事前,主人须选购—头四膀有旋,耳、眼、鼻、口、角俱完整美观的上好水牯牛。届时,在宽坪中竖一根涂以五彩的龙凤花柱,以麻绳穿牛鼻,系上蔑圈套于花柱上。经给牛喂水,巫师绕柱三圈,将梭标传至舅家(称后辈亲)年青人手中时,即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开始杀水牛,年轻人追杀不止,牛绕柱旋跑。最后,牛伤口喷血,倒地而死。接着分割牛肉。晚上,要举行跳鼓,唱歌(苗语称“独乐”),通宵达旦。

花鼓舞
花鼓舞表演动作千变万化,大体有劳动生产动作、生活动作、武术动作和模仿动物动作四类。男子鼓舞动作有"鸡公啄米"、"鳖鸳伸腿"、<<肩荷担"等,女子鼓舞动作有"美女梳头"、"穿衣整容"、"烧茶煮饭"、"巧媳织锦"、¨桃花绣朵"、铺床理被"、"春稚推磨"等,解放后在传统鼓舞动作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内容。·如"开拖拉机"、"踩打谷机"、"运送公粮"等动作。花鼓舞有人敲边伴奏,有双敲边和单敲边,有的地方还用也也锣或大锑伴奏,有的甚至加上大号、琐呐、二胡等乐器伴奏,气氛十分热烈。花鼓戏多在春节前后,六月六、四月八、赶年场时表演,有时公共活动,如开大型会议,也以花鼓迎送与会代表和来客。形式有"双人鼓舞",表演时两女(或两男)同打一端,同时打鼓起舞。要求鼓点一致,二人动作对称一致。另一种是一男一女"双人舞",此种鼓舞有时两人同打一端鼓,一人打鼓一人陪衬,动作完全一样。凤凰花鼓在全国颇有名气,1953年4月,落潮井乡苗族艺人麻官送、麻顺达的花鼓舞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荣获全国优秀舞蹈奖。
赶集
山江苗语叫叭咕, 离古城23公里, 是一个典型的苗镇,是湘西最后一代苗王统治中心。一条清澈小溪穿镇而过,镇边山峦起伏,石峰奇巧,林木秀丽,民居多为五柱八瓜三间土墙瓦屋,镇口有一小亭,亭前一坪约半亩,坪上碑书“对歌台”三个大字,这是苗家人“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等节日盛会的地方。走过镇后即可看到高耸的石楼和古色古香的房子,这便是原“苗王”龙云飞的宫殿。
山江苗镇逢农历三八赶集,赶集这天,十里八乡的苗民都来到这里,窄挤的市场闹闹嚷嚷,充耳都是苗音,外地人不懂苗语,只有看神态和动作来猜测他们是在谈价还是在叙旧。市场上物质应有尽有,对外地游客来说最盛兴趣的还是苗族特有的衣、饰、生活用品。
怎么那个年轻后生在调戏姑娘?那你错了,这在表示好感呢!你若到镇边去看一看,大树下,岩石后那一对对“赶边边场”唱情歌的情侣成了一道风景线,千万不要去搅和!有兴趣要在黄昏之后,在镇边公路上看那一群群的男女对歌,比智,那歌声、笑声、激动人心。
集镇中最醒目的当属身着盛装,脚穿花鞋,三五成群的苗家姑娘,这些苗家女子,眉似弯月,眼含秋波、笑靥迷人。衣服、裤脚皆缝有花边刺绣,腰上系有手编花带,图案新奇,色彩鲜艳,头上还扎着一大坨丝帕,真是好功夫!身上的项圈,手镯、耳环、牙钎、裙链和银花都是银制品,既是盛装饰品,也是家境财富的显示,旅游者一般都买这些苗家饰品做纪念。游饿了你一定得尝一下以酸为主的苗家菜,酸鱼、酸肉、酸菜……
赶秋
赶秋为苗族人民的大型喜庆传统节日。每年立秋日举行,赶秋日,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穿节日盛装,邀友结伴,多达万人以上,兴高彩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人们唱苗,吹唢呐、舞狮子、打花鼓、打猴儿鼓、上刀梯、荡八人秋,热闹异常。八人秋形似纺车,高约8米,以粗木支撑,上设八个秋千,每处可坐l一2人。八人秋以人力转动,当转动一阵停下来谁居于最高处时,就由谁唱歌。
七月半鬼节
人们都知道,世上本无鬼,人们心中的鬼实际上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亲人思念。在土乡,崇鬼敬鬼习俗十分浓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每一个家庭不知失去了多少个亲人。他(她)们离开人世,到那不可捉摸的冥明世界。痛失亲人当然是最伤心的最痛苦的事情。为了寄托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土乡人把这美好的思念的情谊放在七月凌晨的日子里。因此,对于过七月半这个美好的日子,祭奠冥世亲人,寄托自己的哀思,是土乡人最庄严隆重的习俗。
七月半,即七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早早地就起了床。到山上摘来一大把桐油叶,用于包裹练好的糯火粑粑。粑粑包好后,放在锅子里蒸熟,然后放在堂屋中的大方桌上,祭祀亲人。桐油叶包裹的粑粑,柔软细嫩,喷洒着一种悠悠的桐油叶清香,祭完祖宗亲人后,方可让大人或小孩偿吃,这时,一家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
夕阳西下后,每家每户都在全力以赴地准备好为死去亲人的钱纸香烛,并用红纸庄重的写上每个死去亲人的名字,然后放在地上和钱纸香烛一起焚化。为了使每个死去的亲人都拿到一笔丰厚的礼品,在烧化纸钱时,必须按照亲人辈份的大小和死去的早晚顺序摆好,每人可拿一堆,每堆钱纸上都要摆好事先写好的名字,这样就不会错乱。在燃烧纸钱的同时,寨子宗庙的祠堂里,正在举行隆重的祭鬼节灯会。在族长主持下,把扎成各种形形色色的鬼灯和神灯按顺序摆好。主要有鬼王灯、钟旭灯、冥王灯、判官小鬼灯、牛头马面灯。在神堂里主要有观音灯、罗汉灯、三星灯、三才灯、南极仙翁灯、玉皇灯、王母灯、瑶池灯等等。这些形式各异大小不等的扎灯,一律按照大小摆好,然后由土老司念咒祭祀。法事完了之后,就把这些扎灯和钱纸香烛一起燃烧掉。全寨子各家各户的长者,在上面贴上自己祖宗祖先的牌位,端回家中在神坎上放好。七月半祭鬼节也就到此结束。
吹 木 叶
凤凰古城苗族青年多数擅长吹木叶。他们随手摘下丁片树叶,两个手指把它紧贴嘴唇,然后轻轻地吹,就可以吹奏出各种不同的音调,尤其是用木叶伴奏的歌词,音调显得格外清脆悦耳,十分动听。吹木叶已成为苗族的一种祖传木领,苗族青年几乎都会吹奏木叶,谈情说爱之初,有的以木叶代歌联络感情。
“六月六”苗歌节
“六月六”“苗歌节”是苗族人民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四六那天,苗族人民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歌节活动,来纪念为苗家争取自由幸福而战死沙场的苗族英雄。在这一天,吃过了“眼屎"饭,湘黔过境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民,从高高的腊尔山上,从秀丽的乌巢河畔,从苗歌之乡的勾良苗寨,从凤凰山乡的五营四哨,来到“六月六”盛会的歌场,吹术叶、打花鼓、吹琐呐、吹芦笙、唱歌对歌。一时间,歌声四起,笑语满坡,他们放开歌喉,尽情歌唱,悠悠的苗歌声,你问我答,此起彼伏,几多的美好啊,几多的动听;唱得山泉水停止了流淌,唱得画眉鸟停止了歌唱。这时,老歌师唱起了古老的《缅怀歌》,那深沉古老的歌喉,那如泣如诉的情调,把人们带回了那悠远古老的年代:.. 乌巢河水啊日日夜夜地流淌, 有一条坟龙哟在潭里深深隐藏。 勾良苗寨出丁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他为苗家争自由过上美好的时光。 那是一个凄凤苦雨的年代啊,. 英雄斩杀了凶恶残忍的豺狼。 月亮山顶的将星殒落苗寨哟,. 《缅怀歌》世世代代在苗山寨里传唱。
“四月八”
“四月八”是凤凰古城落潮井乡一个小山头的名称。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宜”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民向统治者进行斗争。他曾组织各寨苗族头人在现在的“喝血坳”地主喝鸡血,发誓共同联合,战斗到底。并约定四月八日在某山聚众起义。起义后,义车连连获胜,一直打到了四川、贵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亚宜不辛战死在贵阳市的喷水池附近。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为战死者扫墓。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举行这一活动,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个极其有意义的传统节日。解放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统一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