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旧城改造零成功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04
|
困境 偏僻村改社区难吸引开发商
据珠海市城中村改造资料显示,在进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珠海市政府没有直接投入一分钱,而是巧用市场之手,通过定原则、定规划、给政策,引入竞争机制,吸引房地产商投资旧村改造。为引入有实力的开发商,珠海市采用公开招标的办法,不分开发商来自哪里,一律对其资金实力、改建规划方案、拆迁安置方案及商业信誉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估。
南屏镇及前山某居委会工作人员认为,虽然政府制定了比较市场化的城中村改造计划,但是对于地段比较偏僻的村改社区来说,实施起来还是有难度。以前山村改造为例,前山地处主城区,临近繁华地段拱北,又有明珠北及前山立交等重要交通交道。这均成为获得开发商青睐的重要原因。

此外,前山能够较早被改造,还因当时前山内的村舍多为一层房,这帮助开发商减少了成本。据城中村相关改造条例,珠海市在国家和省拆迁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制定有利于村民的拆迁政策。旧村居民所有合法房屋按建成年份以1:1至1:1.2的面积比例进行补偿;拆迁期间旧村的安置费及原有房屋的出租收入,由开发商补偿。然而,村改社区内的违章建筑,最高达六七层(珠海大道南屏社区路段改造时就曾出现这样的违建高楼),最大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加上有些社区内的违建总面积约占社区总面积一半,这样惊人的数字无不吓走了开发商。
基层回应
旧城改造是一场利益博弈
据南屏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说,很多村改社区都是老龄化社区,村民大多年龄大,没有出外打工能力,所以只能靠建房出租赚钱。“平均来算,如果一个月什么都不用做,一个月就可以赚到几千块元,我想,如果开发商不给出诱人的条件,没人会愿意搬走。”前山某居委会工作人员讲,许多村民给出的拆迁条件,开发商看起来会很“苛刻”。但对于村民,这也是很实际。旧城改造,也是一场利益博弈。
居委会的人员无奈地表示,像这样层层搭建,在社区内见缝就搭建的现象,实在太普遍。也曾向有关部门反映过,但没什么成效。要不是违建太多难以一次清理,要不就是由于许多村民未报建就私自加建的建房都是在村民的住宅基地,没有占用国家土地和集体用地,让他们在处理上比较棘手。
山寨“银坑海滨新城”半年建成
中广网珠海3月4日消息 有着100年历史的古村落,以养蚝闻名。银坑村分为银坑旧村与新村,沿海一带为旧村,总长度为500米,总人口约为700人。2000年沿海的旧村曾试图启动改造计划,至今没有实质进展。去年以来村民自行建房出租,全部未经报建审批验收,光海边就有违建13栋。
白色的小洋楼雅致地在海岸线上一字排开,沐浴在海风潮声之中,外来的人乍看不会想到,这些其实都是违建房。自旧村改造计划从2000年以来,因为始终找不到愿意合作的发展商而搁置,村民去年8月开始发起了“圈地运动”,在村内“划地”建房。“盖房子的钱都是‘要命钱’。”唐伯解释,现如今,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从前村民靠卖蚝,现在村民老了,都干不动了,就“转行”做起了租房生意,拿出攒了一辈子的钱盖房。赚的钱用来养老,或者用来投资继续建房。这些不断冒出头的违建楼群,被当地村民戏称为山寨“银坑海滨新城”。
生计 拿棺材本盖房子养老
虽然村民们都想在短时间内将“海景房”出租掉,但在租金上都“通好气”,谁也不许为了拉客擅自降低或增加金额。一间50平方米的房屋,月租在500元左右;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租金则在1000元左右。同时,村民之间还互相帮助,谁有空房,都会帮着介绍。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租住在“海景房”内的多位渔民,并不是本村人,“离海近嘛,干活方便。”一位租户说,他是湛江人,做水产生意,有10多个老乡跟随他,来到这里租房子住。
村民唐伯回忆,去年8月份开始,银坑村内发起了一场“圈地运动”。村民开始“争先恐后”地在村内“划地”搭建房屋。当时靠近海边而居的村民,“不谋而合”地决定同一时间在海边搭建房屋。据几位靠海而居的老村民讲,决定建房的原因很简单,家里人口越来越多,之前盖的房子不够住,同时也是因为有这个需要。因为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外地人,跑到银坑村做水产生意,所以,盖新房不仅满足了生活需求,也是挣钱的好办法。据村民初步估计,一层楼的造价要十几万,一栋楼算下来,也要四五十万。
“盖房子的钱都是‘要命钱’。”唐伯解释,现如今,留在村里的都是老人,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从前村民靠卖蚝,现在村民老了,都干不动了,就“转行”做起了租房生意,拿出攒了一辈子的钱盖房。赚的钱用来养老,或者用来投资继续建房,也还是为了养老。“很多房子都是一家人合起来盖的。”唐伯“夸张”地说,为了盖房子,他把“棺材本”都拿出来了。
隐患 未报建楼房随时更改设计
“大部分靠近海边的房子都租完了,剩下的空房可能位置都有些偏僻。”经过“千辛万苦”,记者才找到还有房出租的村民唐先生。他说自己年初才建好的二层小楼,两个月内,不断有人来询问,甚至受到开发商青睐。然而不光是自己,所有村民沿海而建的“海景房”,均没有房产证,开发商们因此只能望而却步。
跟随唐先生,记者走进“海景房”,房内的房屋均被简单粉刷过,为了多建住房,室内没有独立卫生间,唐先生只是在“海景房”与原来住宅距离约为6米的空地上,建了两间公共卫生间。“我这个房子设计得还算安全了。”唐先生指着距离他的房屋约有4米的小白楼说,很多村民建房子时,根本没有考虑过临海建房会出现的问题,例如一旦下大雨或者涨潮,海浪就会涌起,如果距离海岸太近,地基不够高,海浪很可能就冲进房内。在唐先生的解释下,记者看到,有些楼房距离海岸才4米;更是有两三栋房主考虑想要挣更多的钱,为增加一层房间数,临时更改了设计,而被唐先生取笑为“敛财佬”。楼房盖得那么漂亮,为什么只租不卖呢?“房子是违建,谁会拿钱买啊。”对于新建房屋的属性,村民坦白到他们都很清楚,新建的海景房其实是不应该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