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环保聚焦

中国西部低碳之路看泸州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09

    城市名片

    城市位置:泸州市为四川省省辖市,位于四川省东南川渝黔滇结合部。地理坐标北纬27°39′—29°20′,东经105°08′41″—106°28′,幅员12,243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泸州市辖三区四县: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2009年全市有85个镇,43个乡,其中民族乡8个,街道办事处14个,村委会1472个,社区居委会229个。

    民族人口:共有40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8.47%,其次是苗族、彝族、回族、满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等。200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497.1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51万人,农业人口407.64万人。城镇化率为38.79%。

    特色小吃:四川火锅起源于长江与沱江交汇处的川南重镇泸州,这里的火锅业兴旺,造就了许多品牌的火锅店。此外,这里还有泸州老窖、泸州郎酒、泸州花酒、先市酱油、泸州桂圆、银针米等等著名的特产。

     三问西部中小城市低碳发展的变局

    低碳浪潮已经到来,我们希望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采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城市明显走在前面,因为它们拥有充足资金可以投入,以及高素质的市民可以接受新观念,而中国西部中小城市则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1)低碳经济是否只是投入?

    既然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模式,一定是要带来收益的,甚至作为传统经济的升级版,它以更加系统、长远的角度来衡量经济发展的效益。而对西部中小城市而言,脱贫致富任务重,产业链分工处于低端,且盈利能力差,经济基础薄弱。如果探索不到适合本地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光是投入治理污染、普及环保理念,还是摆脱不了“污染与地方政府博弈”的困局。

    (2)低碳经济只是一张“城市名片”?

    经济社会落后制约了西部中小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没有什么好牌可扭转被动局面,所谓文化牌、名人牌等均是跟风炒作的无奈之举。现在又有一些城市期望通过打造低碳经济概念,以此作为改善政府形象、提升城市品牌、争取上级支持、吸引客商投资的策略,而实实在在的低碳实践多为零散性和尝试性,尚未形成系统的低碳经济发展框架。

    (3)资金和技术在哪里?

    很多西部中小城市并非没有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情,但是往往受困于自身投入有限,无法获得适合本地的低碳技术,缺乏与发达地区的有效合作,找不到可以借鉴的成功案例。

    赢在起跑线 赢在“欠发达”

    任何新事物都是不断走向成熟、不断系统化的过程,免不了摸着石头过河。如果等到将所有步骤都设计完美再开始行动的话,恐怕为时已晚,经济转型的代价更高。因此,必须看到低碳经济是一种必然趋势,也不能武断一定是工业经济比较发达了,才过渡转型到低碳经济,并为之前的负债买单。实际上,西部中小城市发展低碳经济更有比较优势:

    首先,农业比重大,生态条件好;其次,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产业向低碳经济调整转型的负担少、成本低、阻力小、动作快,相对容易形成特色发展模式和差异化竞争力;第三,天然气、地热、风能、水电、农村沼气等清洁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潜力大;第四,无论是发达城市,还是中西部欠发达中小城市,低碳经济都处于起步阶段,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并非发达城市通吃,关键是谁率先掌握了成功“钥匙”。实际上发达城市还要支付高昂的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的成本,说得上是“负重赛跑”。




责任编辑: 高红芮来源: 城市化杂志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