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环保聚焦

中国西部低碳之路看泸州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09

    以泸州市为例解析西部中小城市低碳发展之路

    显然我们不能泛泛空谈西部中小城市如何低碳发展,要通过某些典型城市的深入研究,探寻隐藏背后的发展机遇和路径。2010年初,我们承担了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低碳发展与泸州经济转型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泸州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川渝黔滇结合部,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具有典型的西部中小城市特征。对泸州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西部中小城市的低碳发展之路。

    (一)低碳解读城市发展战略

    2008年,泸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提出“四个四”发展战略,即:四大产业(酒业、化工、能源、机械制造),四大园区(酒业集中发展区、纳溪化工园区、长江机械工业园区、川渝合作泸州临港示范区),四大通道(川黔高速公路、泸渝高速公路、川黔铁路、长江黄金水道),四大中心(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区域中心城市)。

    “四个四”发展战略正好赶上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机遇期,另外泸州的产业结构外向度不高,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因此投资的拉动效应、填平补齐效应明显,还处于基础设施完善、工业迅速赶超的阶段,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的压力较大,尚未形成清晰的低碳经济发展方向。2009年泸州的国民经济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点,第二产业增长率为22.8%,远高于GDP增长率(15.2%)、第一产业增长率(3.8%)、第三产业增长率(10.8%),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9%,说明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第二产业带动。2010年泸州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八个大力推进”,包括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园区建设、优势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改革开放、城镇化进程、民生工程,也没有明确对低碳经济有所展望和规划。

    (二)低碳解读四大支柱产业

    1、酿酒工业

    泸州市以出产泸州老窖酒和古蔺郎酒而享有“酒城”的美誉,是中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名酒的地区。目前,酿酒行业已将现代化高科技技术引进酿酒生产。白酒酿造业历史上一直属于高能耗,低产出、高排放的产业。泸州酿酒多采用传统酿酒生产,耗用大量煤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糟利用率低,废水治理成本高。如果不加有效治理,盲目推高产量,会给环境带来持续污染。

    2、化学工业

    泸州市是原化工部确定的全国16个大化工基地之一、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是国家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基地、亚洲最大的尿素生产基地,已形成具有全国意义的生产、教育、科研、设计、机械、建筑安装六位一体的化工体系,拥有一批装备精良、经济技术力量雄厚的国家级大型和特大型化工骨干企业和国家级、世界级优良产品。化学工业是耗能、用能和碳排放大户,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急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淘汰一大批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

    3、能源工业

    泸州市拥有丰富的煤、电、气等能源储备,古叙矿区是国家13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的云贵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形成了“煤-电-路-化”一体化发展。传统的能源工业是污染大户,其落后产能淘汰、环境治理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而新能源的潜力很大。

    4、机械工业

    泸州市是全国九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是全国大中型全液压汽车起重机、挖掘机制造中心,形成国家级工程机械主机、基础件和维修配套成龙的生产体系。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似与机械工业无关,其本身的能源消耗和资源消耗占据比例较小,但是生产的产品却是能源消耗“大户”。因此,除了调整自身产业结构中的产能过剩部分,还应提供低能耗环保产品。

    (三)低碳发展路径图

    从生态城市建设的高度,遵循“三生一体、城乡融合”的理念,“三生一体”就是生产、生态、生活三者融为一体,相互通融、相互支撑、相得益彰,“城乡融合”就是城乡之间功能互补、文化共享、利益互惠。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础,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依托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特,实施严格的节能减排,全面提升产业档次。培养市民的低碳意识,打造低碳泸州城市品牌。

    1、制定专项规划,构建西南腹地低碳增长极

    泸州市政府要尽快编制《低碳经济十年发展规划》,各项指标与国家战略一致,明确低碳发展路线图。同时在各项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规划中加入低碳元素。在制定规划时,充分考虑现实条件,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以下几方面需要重点考虑:

    一是城镇化。泸州市委、市政府2009年《关于加快构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12年,泸州将发展建设成为城市人口达到90—100万人,城区面积接近100平方公里的川南特大城市,川、滇、黔、渝结合部的综合交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必须考虑城镇化带来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重点研究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土地集约、市民低碳素质培养等关键因素。

    二是传统产业改造。泸州的四大支柱产业多为高碳产业,重点考虑如何支持和落实企业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同时避免产业竞争力下滑。

    三是新兴产业替代。发展现代服务业、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重点考虑承接产业低碳型转移,一是争取成为成渝经济区低碳浪潮的产业链环节,实现区域合作中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争取成为东部地区低碳产业投资的承接地,而非污染产业转移。由于东部地区已经实行更为严格的节能减排标准,很多传统产业转而投向新领域,仅浙江省在2010年初就宣布有1000亿民营资本投向低碳产业。

    2、培育全市上下低碳生活观念和习惯

    2008年末泸州全市人口为493.38万人,其中城区人口72.65万人。从人口素质来看,与发达城市相比,居民收入偏低,缺乏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特别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人们习惯了刀耕火种的高碳生活。怎样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培养能够广泛接受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是难点。

    (1)加强宣传

    制作《低碳生活宣传手册》,分为城镇版和农村版,让不同人群都能了解适合自己的低碳生活方式。宣传方式要点面结合,包括报刊、电台、网站、户外广告、车身广告、宣传单、专题讲座、展览展示等。宣传范围要覆盖全市城镇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逐渐推广到农村。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加强宣传,使得低碳成为生活的品味和时尚,形成低碳生活热潮。




责任编辑: 高红芮来源: 城市化杂志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