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环保聚焦

中国西部低碳之路看泸州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09

    (2)城市交通低碳化

    与发达城市相比,泸州的机动车保有量相对较少,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收入增加,国家推动汽车政策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泸州的私家车将会快速发展。2009年每月新增机动车数量在1000辆以上,增长率超过30%。如不加以合理处置,发达城市出现的“拥堵、机动车污染”等问题并不遥远。首先,鼓励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增加和优化站点分布,体现公交出行的便捷、实惠;其二,发展步行、自行车等慢速交通系统。道路建设上合理规划人行道、自行车道,严格处理机动车占道;第三,推广使用压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能、混合燃料等清洁能源或者低污染的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并给予相应的补贴和优惠。

    (3)建筑低碳化

    在城市建设中采用低碳建筑,比对传统建筑进行低碳改造,成本要低得多,效益也更明显。一是建造前期要减少原材料的用量,在建造使用时期要降低材料的耗损,利用边角废料在日常要逐渐积累,到拆除期的时候要减少建筑垃圾,尽可能再利用;二是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如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和采光系统等;三是推广社区能源规划,通过社区高效节能技术运用,把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居民社区物业管理整合在一起;四是倡导家庭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

    3、加快一二三产业低碳化

    (1)农业

    目前泸州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能耗高,效率低,对环境产生污染。通过举办技术讲座、田间地头巡回指导、发放技术手册、对农民施肥进行面对面地指导、解答农民提出的疑难问题等形式,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引导农民发展低碳农业,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效益提升。在低碳农业形成规模时,政府可以牵头组织,科学衡量碳排放减少的总量,进行碳汇交易,采取政府与农民分成的方式,为农民增收。

    (2)工业

    短时间内改变泸州的“高碳”工业结构不现实,但是传统产业低碳化并非空中楼阁。坚持严格的节能减排,推广低碳工业技术,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全过程实施低碳管理,即从设计、原料采购、生产工艺、生产流程、仓储运输、制成成品、产品报废与有效回收等全过程。充分考虑工业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全市工业布局,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新上马项目要从立项的时候就考虑和实施低碳化,从源头上改变原有高碳模式。

    (3)服务业

    一是旅游业。泸州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要将旅游业定位为服务业龙头产业。确保景区不被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非法侵占,保护景区环境,少建人工景点,合理布局景区的饭店、商贩等营业网点;二是商业。零售业要增加低碳商品供应。按照集约化、生态化的标准合理规划商业布局,对现有各类市场加强环保监管;三是生产性服务业。结合泸州的工业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

    4、建立低碳金融体系

    (1)支持企业节能减排

    一是成立相关的担保基金、担保机构,扩大政府引导资金的规模。以“严格标准,同等情况比周边城市优惠”的原则制定本市节能减排配套政策;二是将环保评估的审批文件作为授信的必备依据,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三是充分利用本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平台,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支持。

    (2)融入国内外低碳金融体系

    一是主动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在泸州开展碳汇交易、碳基金、碳证券、碳信托等业务,努力推动政策创新、机构创新、业务创新;二是主动融入发达城市的低碳金融体系,重点放在碳交易、引进先进低碳技术和战略投资者等方面。

    5、建立政府低碳治理职能

    一是完善政府、市场、公民三方互动的低碳治理模式。政府在低碳社会建设中起领导作用,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促进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咨询公司、投资公司、科研机构、媒体等多方合作,建设相应的监管制度。通过市场体系促进节能技术升级,形成低碳技术与低碳产品开发的市场环境。培养市民的低碳理念,改变消费观念;二是建立低碳发展的市级政策法规体系,包括低碳产品优先采购,加大低碳财政税收融资地方优惠力度,促进落后产能淘汰、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等;三是制定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低碳化”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和问责制度。

    低碳不是虚幻

    国家“十二五”规划思路释放了明确信息,不再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那么各地只要不再坚持唯GDP论,哪怕松动一点点,低碳发展总有所作为的。就广大西部中小城市而言,如同工业化是一个漫长过程,低碳之路同样荆棘丛生,而非一蹴而就。但是泸州的个案研究说明了低碳不是虚幻,关键是要尽快走出一条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三赢”。

 
·
·
·
·
·
·
·
·
·
 






责任编辑: 高红芮来源: 城市化杂志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