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播报

甘肃文县营造共进退、谋发展环境的启示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22

    启示三:绿化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

    文县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之处,河流纵横,拥有以野生大熊猫保护为重点的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文县山大沟深,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是我省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带。“没有良好的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一句空话。”为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绿化秀美山川,文县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科学发展的立足点。每年春秋两季发动全县干部、群众植树造林。同时,结合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等工程,动员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茶叶、花椒、油橄榄等经济林。仅去年,全县完成造林18万亩,其中,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8万亩。洋汤河、中路河、龙巴河等流域得到绿化,高楼山、白草山、县城南北两山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了山体植被全覆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围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县上发动群众在县城南北两山栽植松柏8万多株,绿色葱茏,在境内212国道沿线栽植优质大叶女贞、银杏等行道树5万多株,大山深处蜿蜒的公路成了绿色长廊。

    该县还将灾后重建和生态建设相结合,精心打造了临江乡东风、尖山乡宋坝、中庙乡漩滩等一批生态文明示范村,在每个村栽植了具有江南风格的芭蕉、竹子等,建造了小花园,修建了凉亭,形成了绿满村庄花满园的新家园。

    生态建设离不开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今年,该县以生态环保来倒逼产业调整。对新引进项目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同时,淘汰碧口、中庙等乡镇的落后产能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并在农村大搞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过去,文县6万多户农民生活燃料全靠砍伐林木获取,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近年来,该县大搞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全县3427户农家烧水做饭用上了干净卫生的沼气,9000多户农民安装了太阳灶,每年可节省柴禾2000多万公斤,相当于少砍伐2万多亩林木,不仅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大大提高了广大山乡农民的生活水平。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该县实现了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文县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了。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47.2%提高到目前的60.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该县经济快速发展插上了翅膀。目前,全县投产茶园4.4万亩,年产茶叶35万公斤,产值达3980万元;打造了洋汤天池、黄林沟、石龙沟、碧峰沟等景点,每年实现旅游收入超过1500多万元,2010年5月,该县获得“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荣誉称号。

    风正劲足、环境优美、绿水青山的阴平古道,在“环境”二字上作文章,依靠环境谋发展,乘着科学发展的东风,捷报频传:农村、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去年以来,招商引资8.2亿元,到位资金位居全市第一;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惠及19.6万农村群众;去年,大口径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23亿元,创历史新高……

    (周者军 司小平)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甘肃日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