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观察

北京通州数百亩耕地被私自卖给河北盖别墅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28

    田园消失大兴土木

    “河北地”是白庙村在潮白河北岸拥有的一块土地,它与燕郊镇枣林村的土地齿牙交错。

    宋学明拿出一张4开大小的白纸,边角皱起,上面的笔画清晰。

    这是村民手绘的《1985年至1993年白庙“河北地”草图》,是这片“丢失”土地的微缩。

    “河北地”是白庙村在潮白河北岸拥有的一块土地,它与燕郊镇枣林村的土地齿牙交错。

    草图显示,“河北地”由耕地和河滩荒地组成,由白庙村60多户村民耕种。

    宋学明的记忆中,这里有田,有树,有房。土地旱涝保收,村民生活稳定。

    当时潮白河有水,村民到对岸耕作需乘船,运肥料和拉粮食都比较困难。村里就将60户人家专门驻扎北岸,还盖上房屋。

    1982年,白庙村实行承包责任制。村民承包期从1984年到1994年。“河北地”种上玉米等作物,还有果树和杨树等。

    宋学明等村民称,1990年左右,村里上涨承包费和水电费。由于接受不了高额承包费,再加上隔着河耕作不便,大多数村民搬回本村。

    田地荒了一阵,房屋也闲置下来。

    1992年8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燕郊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

    “河北地”旁边的枣林村被划入燕郊开发区。

    白庙村村民王永亮回忆,就在这个时间段,听到有公司准备在“河北地”旁边的枣林村土地投资兴建高尔夫球场。1993年下半年,附近出现一些彩钢板临时房,工人开始铺设草坪。不久,“河北地”也被围挡圈了起来。

    现年82岁的宋学增,是最后一个离开“河北地”的白庙人。

    1996年,宋学增接到村委会通知:“河北地”已租赁给他人,不能继续耕种,必须搬离。

    宋学增拒绝搬家,随后家里被断电断水。最终,村里给了几千元搬家费,时年66岁的他和老伴搬离。

    2003年左右,宋学明等人发现,“河北地”上开始大兴土木,桃树等被铲车连根刨掉,各类房屋逐渐筑起。

   两村签协议京冀“换”耕地

    协议规定,通州白庙村将755.28亩的“河北地”让出,换燕郊枣林村位于河西岸等面积土地。

    看到本村耕地盖起房子,白庙村村民开始追问时任村委会,得到的答复是“出租给了别人”。

    村里土地出租,村民未分到租金,宋学增等上年纪的村民,无地可种,只能靠捡拾垃圾维生。

    村民们向镇、县、市等各级部门反映问题,但均未得到解决。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新京报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