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播报

山东泰安:1700公务员共用80辆公车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4-18



【泰安模式】

 


  集中统管

  1700人用90辆公车

  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现实,百姓意见提了十多年,改革试点争议了十多年,公车改革却是那么步履蹒跚。

  最近北京公布了公车数据为62026辆,甫一公布就引起质疑,这数字“缩水”了吧?

  给公车加装GPS,不少地方也曾探索,以此制约公车私用。然不同意见也一刻未曾停止:公车私用积习难返,一个小小的GPS能担得起如此大任?

  山东省的泰安市,已有9年公车改革历史;一个最基层的科级单位博兴县交通运输局,则以加装GPS的方式进行尝试。本报记者先后赴两地进行调查,试图对这两个“山东版本”进行剖析。

  泰安公车改革从市政务中心大楼的启用开始

  昨天上午,泰安市中小企业局人员小李要到济南出差,本单位车辆联络员拨通车管中心电话,调度员听后马上予以登记。小李快步下楼后,一辆“桑塔纳2000”于9点03分等在楼下。

  公务外出、联络员汇报、车管中心调车,九年来,该市政中心内的62个部门1700多名公务人员,每天都重复着这一相同程序。他们所在的部门,大都只留有一部车,所有公车,都已集中在了车管中心。

  九年来,这里各个环节的运转已像齿轮一样紧密咬合,不时的“摩擦”、“润滑”、“调整”亦在所难免。

  车改方案

  先后19次易稿

  [谨慎启动]

  车改方案

  先后19次易稿

  泰安的公车改革模式,泰安市市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刘庆华是直接的执行者和亲历者。

  这位在岗9年的“老车管”,认为泰安模式并非所有地方可以效仿、复制的,这种公车集中统一管理方式建立的前提是泰安市政中心在2001年的建成,当时50多个部门机关在2001年底搬进该中心。

  在一名市委副书记挂帅后勤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的背景下“所有人都知道车改是难点,外地也没有同样的路子,仅2000多字的方案前后就19次易稿,足见谨慎程度。”刘庆华说道。

  按照最终形成的方案核心要点,就是最大程度地禁绝“公车私用”、整合公车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在市政中心办公的绝大部分机关单位除留有一部公车外,其余公车都要上交,部分单位留有执法检查的特殊车辆。

  市委书记第一个带头交车

  [顺利上缴]

  市委书记第一个带头交车

  公车改革当时在泰安的政界,当时不可能没有异议。有的干部担心今后用车不方便,有的部门认为行政公务较多,任务量大,没有车很不方便,还有的认为是“大单位和小单位之间均贫富,自己明显吃亏。”

  但在当年的3月25日,市委办公室和市政府办公室所属的50辆车率先交至机关事务管理局,其中时任泰安市委书记的鲍志强第一个交车,这给所有部门和单位传递出明显信号。4月1日至7日,其他50多个部门的80多辆车顺利交接。

  其中老龄委、文联等“小单位“,都把唯一的车辆上交。对于这些办公经费相对紧张的“小单位”来说,每个月的油费和维修费等车辆运营费用是不小的开支,有时甚至要靠缩减办公经费来“供车”,因此此次收车这些单位态度积极。




责任编辑: 高爱玲来源: 山东商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