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观察

小县城掀校园足球风 行政命令助推足球发展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04

    2008年,河南临颍县下发了《关于促进足球运动发展的意见》,“打造足球强县”成为该县的行政任务。这个中原小县曾因“南街村”声名远扬,如今又因足球吸引了众多目光。按照当地政府的说法,这个只有199所中小学的县,有着100多个足球训练基地和300多支校园足球队,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被《中国体育报》称为“我国第一个实现‘足球共产主义’的示范县”。

    临颍的“足球风暴”始于中小学校园,终于何处尚不得而知。普通的体育老师经过简单培训后就担起教孩子踢球的重任,着实与职业足球相差甚远。以行政命令推动的校园足球,其本质仍是单一项目的体育课而已。

    窦铜铸的一天从清晨6点开始。4月15日,54岁的他和老伴煮了粥,凑合着吃了几口,骑上那辆1800多元买的电动车,径直奔向4.6公里外的郝路口小学。这座位于临颍县杜曲镇的乡村小学,是老窦工作了31年的地方。由于临颍县推行校园足球,老窦,这位前民兵排长的生活多了一样内容。

    便装队员 跑步至少15圈

    7点,窦铜铸抵达郝路口小学。锁好车,他掏出一根“红旗渠”烟,大口大口吸完后走向操场。这里聚集了30多名孩子,有男有女,都在10岁上下,这是郝路口小学的校足球队成员,全部身着便装,没有一件专业装备。

    “开始跑吧,最少15圈,多了不限,根据体力自己定。”窦铜铸发出了信号,孩子们沿着石灰压制的跑道开跑,一圈接近200米。围墙上的红色标语“相聚绿茵赛场,传承足球文化。”操场西侧是厕所,北侧是一片菜地,长满了大葱、生菜、蒜薹和豆角,校长张金山介绍说,这是分给学校老师的“自留地”。

    窦铜铸站在菜地边上,不时提醒:“注意呼吸,别跑岔气儿了!”稍小一点的孩子跑了十几圈,慢慢都退了下来,在旁边蹲着,稍大一些的继续跑。7点50分,窦铜铸下令:“可以了,准备去上课!”后背湿淋淋的孩子们拎着书包,冲向教室。

    张金山承认,早晨跑步有点累,“有时候学生上课会困,有班主任不满意,后来我出个招儿,球队的孩子踢得好,不光奖励教练,也要奖励班主任。”不仅班主任不满意,有些家长也不乐意,家长贾长旺就是这样的,“我家孩子在二年级,我觉得踢足球肯定耽误学习,反正我不让孩子踢。”张金山说:“(后来)班主任不怎么说了,家长那边还不行,有孩子被家长领走两次了,说耽误学习。”

    13岁的徐朝磊喜欢足球,他告诉记者:“我爸妈怕我耽误学习,可我的成绩没下降,和以前差不多,身体还比以前好了。”

    足球老师 教体育是副业

    窦铜铸去了趟厕所后,来到校长办公室,早读由14个班(含2个学前班)的班主任管理,没课的老师都在校长这里闲谈。

    校长办公室挂着两块醒目的牌子,一块是“杜曲镇郝路口学校足球领导小组”名单,校长张金山任组长、业务主任贾彦立和总务主任张海军都是成员,另一块是“足球训练管理制度”,详细标明了训练安全、行为规范、训练饮食等要求。“这俩牌子是2008年弄的,现在看上去都旧了,当时县里让学校搞足球,我们就开始搞了。”张金山解释说。

    2008年4月11日,临颍县政府发布了《关于发展我县足球运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乡镇政府和县政府有关部门全力配合,“打造全省乃至全国足球强县,使足球成为临颍的一张名片”。同年4月20日,临颍县教体局发出通知,要求县城区的高中、初中和小学必须建立足球训练基地,各乡镇至少有1所初中和2到3所小学建立足球训练基地。教体局副局长贾富威介绍说,3年来,临颍县已初步建成含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的足球训练基地系统。

    从2008年下发《意见》开始,临颍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足球运动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今年1月,临颍县县长王国干受邀在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作发言,题目是《普及校园足球运动 夯实足球发展基础》;3月上旬,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张智一行到临颍县进行调研;3月22日,临颍成为全国青少年足球活动试点县。

    “全县199所中小学中已有101所学校成立了足球训练基地,其中包括4所高中、24所初中和73所小学,仅小学组这一块就有近300支球队。每天参与足球训练的学生超过5000人。”贾富威说:“临颍搞学校足球,就是要做个试验,弄不成就当锻炼身体了。”

    张金山对此表示理解,“我也没想培养国家队队员什么的,就是培养学生爱好,响应县里号召,碰上好苗子,真出个国家队员啥的,我们也光荣。”

    窦铜铸翻看《小学数学》课本,他每周要上5节数学课,教二年级,“1980年我来到郝路口小学,一直教数学,教体育是副业。”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新京报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