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拆迁区长之死 拆迁区鸣放鞭炮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7-22
|
【中国网中国县域经济频道】综合编辑: 在“三年大变样”的背景下,处于众矢之的位置上,没有任何背景的张海忠,也许是内心承受的负担将他压垮。
7月15日,平静的西南温村尘土飞扬。村民从未见过如此多的轿车,从帕萨特到宝马,硬塞进这个五千多人的村庄。村口横着一幅黑底白字:父老乡亲迎接海忠回家。
这是邯郸市邯山区区长张海忠出殡的日子。5天前,这位西南温村走出去的职位最高的官员深夜在办公室死亡。
因张海忠治下的邯山区是邯郸拆迁的重中之重,不少人怀疑他的死或与拆迁有关,还有传言办公室内有搏斗痕迹。然而,事发45个小时后,邯郸市公安局即公布调查结果,张海忠患重度抑郁症,用菜刀割裂颈部大动脉自杀身亡。
他没有背景,出身贫寒,从资料员到区长,足足用了20年时间;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也是公务员,两个双胞胎儿子今年均考上北京名校的研究生;他工作勤奋,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是“河北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模范”。人们无法想象,一位出身草根,家庭和睦,政绩斐然,仕途光明的官员,会在壮年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拆迁区长
邯山区是邯郸市的中心城区。1987年,24岁的张海忠从邯郸市魏县德政镇团委书记任上调至邯山区委办公室任资料员。虽是刚调到市区,但18岁即参加工作,已在基层打磨6年,资料员的差事对张海忠游刃有余。他在邯山区这一干就是24年。
张海忠的堂弟张纪忠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张海忠自小为人和善,勤奋好学,脾气也好。或许正是这些因素,让这位农家子弟在五年半后成为邯山区政府办公室主任。在担任两年马头镇党委书记后,他于1998年晋升为邯山区副区长。在地方,35岁成为副处级干部,工作能力可见一斑,仕途平顺可期。然而,从副处到正处,他经历了9年,直到2007年7月,44岁的张海忠才成为邯山区区长。2008年,第一次作邯山区政府工作报告时,张海忠誓言:要带领新一届政府打造经济强区,实现中部领跑。就在这一年,河北省提出在全省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程,计划利用三年时间,达到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承载能力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大为改观、现代魅力初步显现、管理水平大幅提升的工作目标。直到张海忠去世前,河北已出现了这样的口号:“河北看邯郸,邯郸看邯山”。邯山成为邯郸“三年大变样工程”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区长的张海忠压力可想而知。他多次出现在拆迁一线,现场办公。在邯山区两会上,有代表提出道路亮化问题,张海忠当即通知建设、环卫等部门限时解决,其雷厉风行,令与会代表印象深刻。仅2008年,邯山区就谋划了总投资512亿元的200个重点项目。
随着三年大变样的开展,张海忠愈发强硬,他不止一次向下属强调“执行力决定成败”,并推荐余世维所著《赢在执行》。
他也身体力行。据《邯郸日报》报道,2009年,有领导提出,“红房子”片区拆迁事关主城区大变样全局,能否在短期内顺利拆除,将检验邯山区干部作风是否过硬。此时,刚做完手术伤口还未拆线的张海忠坚持“先拆房子后拆线”,每天召开两次碰头会,并到现场办公。一位接近张海忠的知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同事和下属的眼中,他就是一个工作狂,追求完美,周末从不休息,都在加班。
邯山区渐渐成为全市的焦点,创出了7天拆除8栋危旧住宅楼的“红房子速度”、10天拆除20余万平方米的纪录、3个月超过前6年工作总量、拆迁总量“过百万”的历史新高。这一项项拆迁纪录被当地称为“拆迁品牌”,成为其他区县学习的样本。张海忠曾在会上说,“拆出了大空间、新天地”。为此,在2010年河北省表彰的120名“全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模范”个人中,他名列其中。
在遍是工地的邯郸,张海忠留给继任者的是难以企及的“邯山速度”,他也不可避免地被戴上“拆迁区长”的帽子。在“三年大变样”的背景下,处于众矢之的位置之上,对于没有任何背景的张海忠,政绩是他升迁的唯一筹码。他曾对老家亲属说过,“干得好,过几年能当个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