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授潘金豹看中青贮玉米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2-16
|

绿色人物
三亚的天温暖潮湿。北方穿棉大衣,这地方就短裤短衫。潘金豹是十一年前来的三亚搞青贮玉米繁种。大部分时间总是像当地人一样穿得风凉。
老潘是北京农学院植物系教授、党总支书记,五十开外,清瘦中透着硬朗。潘金豹属候鸟型的。三亚是十一月播种,三月收获。北京是四月播种,十月收获。老潘把三亚的活忙完就又回到北京,忙地里的活,年年月月重复劳动,两地都不耽误。
三亚是天涯海角。热带气候最适合种子繁育。因此,各农业领军人物像诸候一样拥到这里占上一亩三分地,画自家的锦绣前程。像水稻、玉米、棉花、蔬菜等等品种,都在这里一代代地体现着它的良好习性。再一代代地向全国各地以至于国外输出。
重复为玉米人工“交配”不嫌单调
老潘的玉米地有十五亩,地是少了点,但团队里的人却有七个。老潘是领军人物,但从不吆三喝四。向来是自己在玉米地里比别人干更多的活。他把玉米须上粘的花粉轻轻抖落,拿纸接着,再把它倒进另一个玉米的穗子上,套上纸袋。数万棵玉米一棵棵重复着机械式的动作,他不嫌单调,“这是父本,这是母本,用这种方法授粉。”老潘笑笑,边说边告诉那些看热闹的记者。原来老潘在为玉米做人工交配。
那边有一个女的叫张秋芝,是老潘的老搭档。她用一块布蒙着脸,戴着遮阳帽,也在那里刷刷地抖粉,再看看天,原来她的这一身打扮是为防三亚毒辣辣的太阳呢。
张秋芝在北京农学院是个三栖人物,虽说是高级实验师,可又搞科研,又当教师,还当后勤中心的副老总。这三栖放在她身上,她最喜欢科研。张秋芝有四十开外,可生性泼辣,放得开,拿得下,走到哪里都是笑声一片。
张秋芝家境好,生活宽裕,但她就是甘于到三亚来受苦,因为是女同志,只要这个团队有她在,大伙吃饭她全包下。
老潘是个相当低调的人,记者要采访他,他总是向后靠。“你们可以访访实验员南张杰,副教授郝玉兰,博士韩俊,工人技术员高忠全,还有陕西招来的张建平。”他把团队里的那些个人介绍个一溜够。
喂牲口的玉米被他相中
玉米有好多种,有甜玉米、糯玉米、蛋白玉米、褐色中脉玉米、高油玉米、分蘖玉米以及普通玉米,可老潘偏偏喜欢上青贮玉米。
说来有点寒碜,青贮玉米是喂牲口的,在玉米行并不看好,许多人爱搞人吃的玉米,除了好吃,就是在全国占的比重高,谁搞科研不想获奖成名呢?这份额就诱惑人。
可不起眼的喂牲口玉米却被潘金豹相中,潘金豹挺“鬼”,越没人搞,越有搞头,都叫人把坑占上了,还有你的份吗?再说了,青贮玉米遗传育种、种植制度、栽培技术、贮藏加工以及饲喂技术等,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差距大。这是坚定他研究的动机之一。1993年,潘教授就投入到青贮玉米的探索中。
青贮玉米是高产饲料作物,每公顷的生物产量高达18吨以上,富含糖份,被认为是“近似完美”的青贮原料。
潘金豹喜欢青贮玉米,也不排斥其他玉米,其他的玉米资源遗传变异广泛,对加速选育青贮玉米杂交种有好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