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祥 小红薯成就大产业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2-23
|
红薯,这个农村再普通不过的农作物,如今在路河乡熊楼村却成了老百姓发致富的金疙瘩,他们不但家家户户种红薯,还成立了以红薯深加工为主打产业的专业合作社,加工生产的红薯系列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为老百姓赚回来大把的票子,把小红薯做成了当地炙手可热的大产业,熊楼村老百姓都说:带领他们靠红薯闯出一片天的却是一个外乡人,人称“红薯大王”的李发祥。
恋恋不忘乡土情
“红薯大王”李发祥是一名中共党员,出生于一个贫下中农家庭。李发祥在73年时被下放到熊楼村插队,从此把熊楼村这片土地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16岁时他当上了农村生产队队长,是当时最年轻的农村生产队队长,在农村一干就是几年。76年他被调到城市当上了科长,而在第二故乡人们留给他的淳朴的乡土之情让他恋恋不忘。参加工作后,他还经常来这里看看,发现当地农民的变化始终不大,种植的都是些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他整日愁眉不展。
曾经这里插队时,因为当时农村生活水平低下,人们通常连饭也吃不饱,基本上是靠红薯充饥的。看到故乡人们的生活如今还是如此清苦,他绞尽脑汁为大家寻找致富项目。有一次突然想到既然当时是红薯救了大家的命,让大家吃饱了饭,现在为什么不靠红薯为大家发家致富呢。正是这种对红薯的特殊感情,让他这个外乡人有了放弃城里工作返乡创业,让红薯为大家带来财富的念头。 红薯情深意孤行
在家人的极力反对下,李发祥毅然辞掉了在城里的工作,来到了第二故乡——睢阳区熊楼村,开始了他研究红薯的道路。这条道路开始的时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家人的反对,传统种植方式的约束,成了这条道路上的一个个绊脚石。
为了提高产量研究出新的育苗模式,李发祥常常蹲在田间地头,对着红薯苗仔细端详,一端详就是几个小时,对家人不管不顾,红薯苗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一个无风的午后,李发祥跟往常一样又一次蹲在地头,对着几棵新发芽的红薯苗仔细研究。腰间的电话一次比一次急促地响起,他却仿佛没听见一般。家中的妻子因为胃疼正等着他抓药回去呢,他却在这研究起了红薯,抓药的事早忘到了九霄云外。回家后,妻子生气地扔下一句:“我们离婚,日子没法过了,要过你跟红薯过去吧!”扭头就回娘家了。李发祥仍然夜里2点起来测地里的温度,仍然每一个细节都亲自把关。他的行为让人们对他这个外乡人另眼相看。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发祥终于打破了传统的育苗模式,采用科学栽培和测温,培育出来的红薯苗长势很好。然后他按6分钱每棵的优惠价格卖给了人们,原打算种植2000亩,结果一下子发展了3296亩。从此“红薯大王”的称号在当地传遍开来。致富之路终有成 2008年5月,市委提出了“思想大解放,经济大开放,全民大创业”的口号,李发祥带领人们成立了祥发种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宗旨是带领农民走产业化集约种植之路,形成了“合作社+农户+基地+科技+品牌”的经营模式。李发祥把红薯深加工和空中莲藕等做为主打产业,本着为农民服务的理念,深入农村,切合群众利益,现已发展社员近500户,入社土地3000余亩。他还推出了淀粉含量高、产量高的“商薯19号”红薯和产量高、质量好的“雪莲二号”空中莲藕等品牌。在李发祥的带领下,当地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安徽亳州,河南周口、信阳等周边地区也都连带受益,培育出来的红薯苗被空运到了全国各地。连全国著名的甘薯专家马代夫也慕名而来,听了李发祥的创业经历,他放心地把甘薯繁育基地设在了这里。河南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也先后报道了李发祥的创业事迹,商丘市多名领导也先后到李发祥的红薯专业合作社考察指导,对李发祥的工作提出了充分的肯定。而“红薯大王”的称号也越叫越响。
一说到绿茵茵的红薯地和长势良好的空中莲藕,李发祥总是神采飞扬,他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增收1000元,一年就是3000多万,看着故乡的人们生活好起来,我感到无比欣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