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人物

毛小霞:孝是美德,孝是福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2-24

她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农民家庭,自幼受父辈的言传身教,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有着比别人更深的体会和理解。“唯有孝敬老人才能家和万事兴”、“孝行天下”、“百善孝为先”,她随着自己的外嫁,把这些理念和美德,从一个家庭传递到了另一个家庭,甚至更多的家庭。她就是年仅48岁的宝鸡市陈仓区周原镇南王村人称孝顺媳妇的毛小霞。

1983年毛小霞嫁进周原镇南王村这个新家时,年过五旬的婆婆已瘫痪在床,年幼的小叔子和小姑还在上学,公公和丈夫为一家人的生计每天要外出打工,她就义无反顾的承担起了照顾婆婆料理家务的所有重担。

因家里穷,买不起蜂窝煤炉子,毛小霞每次给婆婆煎药只能拿几块砖头堆着药锅,低着头,撅起屁股,一口气又一口气的吹着麦秆火为婆婆熬中药,每次呛得都是眼泪鼻涕直流,哈欠连天,但她却没有怨言。她说,我是学着妈妈当年的样子来对待婆婆的。

毛小霞的婆婆患的是肝癌,全身流脓,村里的一些人私下对她说这病会传染,劝她别老呆在婆婆身边。而毛小霞却不嫌弃。为了不让婆婆长褥疮,她坚持为婆婆洗脚、擦洗身子。每次为婆婆擦伤口,她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动作太大而给婆婆带来不必要的疼痛。她就这样一直守在婆婆身边,侍奉、照顾婆婆的生活,直到1988年老人去世。

1992年,毛小霞的公公又患上了脑血栓、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公公住院后,她便隔三差五地步行带着孩子去50公里外的医院,为公公擦洗身子,换洗衣服,在她和家人的精心照顾下,老人的身体状况有了很大的好转,腿脚和胳膊也有了知觉。

为了给公公治病,毛小霞四处寻医。1992年冬季,毛小霞听别人说针灸对老人的病情有帮助,便二话没说挺着5个月大的肚子扶着公公去针灸,一趟路来回要走10多里。每次回来人们看到她大冷天的却是大汗淋漓,心里很是疼她,劝她歇一歇,她却摇着头说:“针灸不是一两天的事,得有个过程,再说我这样做一是尽我晚辈的义务,二是也给孩子们做个样板。”就这样毛小霞每天陪着公公一连做了近一月的针灸治疗,使老人病情有了明显转变。

1997年,家里的新房盖起后,毛小霞就给公公特别布置了一间面积最大的房子,并把新买的彩电搬到老人房里,给自己和孩子就留了一台老式的黑白电视机。当晚公公住进新房后心里很是不安,多次喊着让儿子和媳妇把彩电搬走。而毛小霞对公公说:“爸,您辛苦了一辈子,您也该享受享受了,说句不好听的话您还能有几个50年啊。”毛小霞的一句话说的老人是彻夜难眠。

毛小霞的辛勤付出使老人的身体得到了康复,生活基本能够自理,面对这一切家人对她很是感激。2008年大年三十,年过七旬的公公硬是将100块钱塞到毛小霞手里,老人两眼噙着泪水,拉着她的手说,这么多年你为这个家,为照顾我和你妈付出了很多,爸谢谢你!公公的一声谢谢,使毛小霞倍受感动。

“家和才能万事兴”,而家和的核心是家庭和睦、尊老爱幼,这也是毛小霞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随着三个孩子的相继出生,使她每天既要照顾一家老少,还要打理对外的事。丈夫经常外出打工,有时工作不顺心,回到家发牢骚,她总是笑笑。她说“笑一笑啥事情都能过去了。”孩子有啥过错,她从来都不会大声的呵斥,而是耐心的教育,讲道理。孩子在她的影响下受益匪浅。

在周围邻里的眼里,毛小霞是一个和善、热心肠的人。毛小霞家隔壁住着两位老人。2004年的一场大暴雨,使老人的土坯房危在旦夕,毛小霞当时放心不下两位年迈的老人,便冒着大雨,趟着泥水冲进老人家中,连劝带扶将老人转移到了自己家中,并为他们安排好住处。平时哪家闹矛盾,她都热心去调解,谁家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忙,她都尽力去帮。她说,邻里们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忙,哪家还不碰到个难事。毛小霞就是这样一位孝敬老人、关爱他人,恪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好媳妇。

 
·
·
·
·
·
·
·
·
·
 






责任编辑: 张艳玲来源: 陕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