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人物

世界电力机车领航者李志轩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02

湖南株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改革先锋。由株洲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株洲市委宣传部和红网具体承办的“改革开放30年·株洲市科学发展十大杰出经济人物”评选活动是株洲市隆重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通过严格的层层选拔及初评,产生50名候选人在各大新闻媒体进行了公示,并开设群众投票通道,接受社会各界投票与监督;同时,组委会邀请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专家领导40余人组成评审会,通过实地考察、审核候选人有关经济指标等方式为候选人评分。“挺立自主创新潮头、推动中国电力机车产业发展”的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轩以社会投票第一名和评审会综合评分第一名无可辩驳地拔得头筹,被株洲市委、市政府评为“改革开放30年·株洲市科学发展十大杰出经济人物”。2009年2月18日的颁奖晚会上,气宇轩昂的李志轩第一个走上了领奖台,聚光灯下,人们在目睹这位风云人物风采的同时,更为他发自内心的民族情结和责任感所吸引。

充分发挥中国电力机车领军企业的作用,准确把握世界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发展方向,使企业始终占据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发展的制高点;他敏锐地分析行业形势和企业特点,率先实现了中国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商业化批量制造和批量出口,在引领国产机车技术发展、加快交传技术产业化进程、培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李志轩带领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创造了株洲现代工业文明的奇迹。公司经济技术指标始终处于中国同行业领先地位,销售收入五年内翻了一番以上,税收上缴额在株洲市位列前茅。公司从原单一的电力机车产业发展为电力机车、城轨车辆两大主业并举格局,迈入企业创建70年余来最为辉煌的发展期,2008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过60亿、利税5亿元,今年销售收入将向百亿冲刺。透过环绕在他身上的耀眼光环,人们总想从他那伟岸的身板、宽而力感的肩背以及神态庄重的脸上揣摩出点什么……

微观着手实现工艺革命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更为迅猛,中国铁路更是在不断地提速。铁路跨越式发展,喻示着庞大的市场。面对诱人的奶酪,世界各大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早已垂涎欲滴。真正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国内的几大厂商,而是这些外来的“抢滩者”。真正的较量就是跟高手过招!如何向“高手”学习,再造株洲电力机车在业内的优势,关系到株洲电力机车厂未来的命运。

2000年10月,刚刚走马上任株洲电力机车厂厂长的李志轩认为,必须首先找出影响企业发展的短板,才能在发展的问题上赢得话语权。为此,他花大量的时间从细处着手做各种调研。

在车间调研时,李志轩发现有些员工在组装电力机车紧固螺丝时,居然使用活动扳手,拧到多紧全凭员工的感觉。而有些员工在对电力机车进行油漆涂装时,通常连车体的下边沿多余的腻子都不铲除、不打磨就交往下道工序了,他不禁被工厂部分员工身上那积重的“修理习气”所震惊。李志轩掷地有声地指出,“必须改变这种修理习气!多年来,工厂生产的电力机车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而随着国内多家企业参与电力机车市场的争夺,电力机车已经由卖方市场转换为买方市场后,这种局面将一去不复返,谁的电力机车做工精细质量好,谁就能赢得客户的青睐而占领市场。”

李志轩深深地感到,提升工艺水平是制造企业竞争力的根基,进行工艺革命是企业的当务之急。株洲电力机车厂迅速成立了工艺技术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相关专业的知名院士、教授、专家当委员,制定了“强化工艺管理,打造精品机车”的战略举措,开展了株洲电力机车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工艺革命。

李志轩的一位同学是国内某洗衣机制造企业的负责人,那家洗衣机制造企业以精打细算而著称,通常将成本精确到了人民币分的单位,李志轩将该企业精打细算的案例通过各种形式告诫给员工。李志轩在企业创造性地提出了在全员中开展“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精打细算、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建设。

2001年,株洲电力机车厂先后完成了转向架构架、机车油漆、变压器铁芯、电机机座、车体侧构、司机室端子柜、电器主断路器以及大型配件铸造工艺提升的八大样板工程,使电力机车关键生产工艺实现了全面突破。更重要的是员工有了精湛制造的意识,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精打细算、认真负责的企业作风初步形成。

“先面漆后组装工艺”是世界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工艺先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对机车设计、制造的每个环节都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为了实现真正与国际接轨,工厂在国内率先采用了此项工艺,铁道部以现场会的形式向整个机车车辆行业推广。

之后,工厂“学习欧洲X2000制造工艺”活动蓬勃开展,并集中突破了机车总组装、管道管线制作、车体制造、变压器线圈、大型铸件等五大工艺难点,全面完成了“机车及零配件、转向架总装及涂装、电机、变压器总装及线圈制造、先面漆后组装、规范化布线、布管等达到欧洲X2000制造工艺水平”的目标。同时,工厂加强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国际焊接等体系建设,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14001、OHSMS18000、ISO10012、DIN6700等体系标准的国际认证,消除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壁垒。

自主创新再造行业优势

从微观着手持续进行工艺革命提升产品品质的同时,李志轩的梦想却不止于此,他睿智的眼光始终锁定行业发展的制高点,引领株洲电力机车,一往前行,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电力机车“王国”,实现与国际水平的无缝对接。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株洲电力机车厂也站在了引领我国直流电力机车技术的制高点,韶山9型电力机车以其爬坡能力强、时速达160公里的优异性能而成为铁路大提速的王牌机车。

机车未来的技术怎么走,交流传动电力机车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李志轩睿智的目光放眼国际电力机车发展的潮流,他带领株洲电力机车人勇敢地朝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领域探索。

2003年,为加速实现我国铁路现代化,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自主品牌”的战略,铁道部把株洲电力机车厂等6家企业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并向他们提出了“掌握世界一流的技术,生产世界一流的产品,建成世界一流的基地”的目标。

拥有优良自主创新传统的国有企业,为何要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呢。进入新的世纪,国外大公司凭借在轨道交通领域多年来的深厚积淀以及所在国家的强大整体科技实力,已经把电力机车的功率做到了7200千瓦以上,并成功掌握了万吨及以上重载列车技术,而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尚存在20年的技术差距。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用最短的时间来缩短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才能满足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对铁路运输的要求。

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株洲电力机车厂曾经与法国合作生产过2台8K型电力机车,然而,因为种种原因,通过引进技术后,株洲电力机车厂并没有完全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在当时,员工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自我封闭的状态。曾经发生过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一位在车间技术相当不错的员工被调去参加8K型电力机车的车体侧墙调平工作,然而,这位员工使出浑身的本领,其调平的车体侧墙平整度却怎么也达不到法国工艺人员所制定的标准,最后不得不请求法国工艺人员让步放行,但是遭到了法国工艺人员的拒绝,最后这位员工扔下锤子找车间负责人告状——外国人欺负咱中国人……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能成功吗?

回首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过程中的教训,李志轩决心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实现我国电力机车技术向世界一流技术的跨越。

2004年,面对铁路对轨道交通装备的高品质要求,株洲电力机车厂引进西门子“欧洲短跑手”系列电力机车技术,积极参与铁道部大功率交传机车采购项目投标,取得了180台和谐1型八轴大功率交传机车订单。

这对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我们不但要引进世界一流的技术、而且要构筑世界一流的制造平台、员工队伍平台、研发平台。”

艰苦攻关,重点突破,把国外先进技术嚼烂吃透,真正为我所用。

在随后短短的2年时间里,株洲电力机车人通过和谐1型八轴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项目,系统地掌握了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的系统集成技术和车体、转向架、轮轴驱动、电机、变压器等九大关键技术及相关配套技术,形成了一套适应中国铁路运输需要的技术体系。2006年的金秋,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到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2005年9月,株洲电力机车厂由工厂改制为公司)视察后,由衷地赞叹,“可以相信的是,未来数年,世界铁路机车技术的制高点在中国、在株洲。”

2006年11月8日,世界最大功率(9600千瓦)的和谐1型电力机车在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下线,一举将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缩短了20年;2007年6月,和谐1型机车在大秦线成功实现了双机重联牵引2万吨重载列车。自此,由和谐1型机车牵引一条条绵延近3公里的重载钢铁巨龙,开始担当晋煤外运的重任,为大秦铁路2007年突破3亿吨运量创造世界铁路运输奇迹立下了汗马功劳,并成为2008年初抗冰救灾抢运电煤的绝对主型机车。

市场不会给任何因循守旧的企业以任何机会,而是为有志于创新,着眼于发展,渴望“品质改变世界”的强者和智者准备了丰盛的午餐。

很多的时候,公司员工难以见到李志轩这位“掌门人”,因为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北京、香港以及有关铁路局,为企业发展争取订单、争取政策等而奔忙。2007年9月,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以及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和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铁道部决定在湘打造大功率电力机车产业集群,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签署了价值近300亿元人民币的1200台和谐型大功率交流传动六轴9600千瓦电力机车的采购意向书,并正式签订了其中500台的采购合同,为中国铁路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订单之一。

自2007年底开始,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和谐型大功率交流传动六轴9600千瓦电力机车,这是在和谐1型机车上的创新之作,具有完全知识产权。该型机车采用国际最大容量的牵引变压器(9600千瓦),最大功率的牵引电机(1600千瓦)、驱动系统和主变流器,单轴功率1600千瓦的Co货运转向架,集成了当今世界所有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的高端和前沿技术。2009年1月,和谐型大功率交流传动六轴9600千瓦电力机车下线了,这是世界单机功率最大的电力机车。

2009年6月,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交流传动六轴7200千瓦电力机车研制成功,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成功站在了世界铁路机车技术的制高点。现在,国际最先进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在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形成了型谱化、系列化以及继续创新发展的产业平台、装备平台、人才平台、技术平台等。

李志轩带领全体员工完成了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书写了我国民族企业自主创新的瑰丽篇章。

果敢决策开创城轨产业

说到湖南制造的地铁,业内很多人会不约而同地说起一人的名字——李志轩。正是他睿智的眼光,结束了湖南不能制造城轨车辆的历史,为三湘大地开创了累计订单额超过100亿元的新兴产业。

2000年,面对企业在国内电力机车市场的领先优势,刚刚走马上任株洲电力机车厂厂长的李志轩,却透过这优势,看到了企业长远发展的远忧。进入新的世纪,国内随着大同、大连机车厂在电力机车行业的紧紧追赶,株洲电力机车厂的技术领先优势将会不断缩小。而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外机车车辆企业也将利用其雄厚的实力冲击我国的电力机车市场。企业的未来怎么办?怎样在与狼共舞中赢得企业发展的先机?这一年,李志轩率领公司决策层出访欧洲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在德国西门子公司,李志轩被深深地震撼了,西门子公司在伦敦地铁的一个订单就超过了170亿元人民币,是株洲电力机车厂当时年产值的17倍!

城轨车辆市场的蛋糕原来有这么大。“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电力机车专有技术,进行产业的延伸,进军城轨车辆制造行业。”当李志轩将这一战略构思提交工厂高中层管理者进行讨论时,有人提出质疑,“搞城轨产业,技术在哪里?人员队伍在哪里?城轨产业基地在哪里?市场订单在哪里?工厂的年产值刚刚突破10亿元,投资4亿元人民币进军城轨产业,万一失败了怎么办?”面对种种担心,李志轩力排众议地指出,“电力机车市场不可能永盛不衰,单一的电力机车产业就好比一条腿走路,公司完全可以在两条钢轨的道路上进行延伸,两大产业才能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德国制造以其精细、可靠、耐用著称于世,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2001年,株洲电力机车厂获得国家城轨交通设备国产化定点企业资格后,在引进城轨车辆制造技术时,选择了拥有合作经历的西门子公司,引进了世界最高端的A型地铁车辆制造技术。

2002年,株洲电力机车厂获得了上海地铁的青睐,赢得了16亿元的首批地铁订单。以没有厂房而赢得地铁车辆合同,株洲电力机车厂开创了国内企业的先例。

就建设怎样的城轨基地,李志轩指出,要建就建最好。经过2年多的建设,株洲电力机车厂建成了世界一流、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的城轨产业基地,是国内企业唯一拥有全套恒温、恒湿设备的城轨制造厂房。多年后,谈及城轨基地的建设,李志轩感言,建设一流的基地既是保障产品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一种环境,这环境不但是给客户提供良好企业形象的需要,同时是员工体面劳动的需要。

“要学就老老实实地学,学好了才能谈得上掌握世界最先进的城轨车辆制造技术!”李志轩告诫公司员工。自2003年起,株洲电力机车厂100余名员工远赴西门子设在奥地利维也纳、格拉兹等地的工厂,学习城轨车辆制造技术。最终,不负众望的员工们充分吸收了西门子的城轨车辆制造技术,也带回了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意识。

2004年12月,湖南结束了不能制造地铁车辆的历史,世界最高端的A型地铁从株洲电力机车厂开往了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从严格意义上说,真正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至关重要,通过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跨越式培育企业高端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模式。”作为电力机车自主创新的领路人,李志轩一直坚信,一家国营企业,没有一种创新的理念,不要说做大做强,可能生存都成问题。

自2005年底后的一年,由于市场开拓理念的不同,受此掣肘,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与外国企业联合体在城轨车辆市场上遇到了产业开创以来最艰难的困局,一年时间地铁订单为零。

一个偶然的机会,公司获知上海地铁一号线有一列编号为102号的进口地铁因为故障原因停运数年,在国内外联系数家厂家修复而未果。

“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李志轩认为这才是一个企业实现突破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要素。2006年11月,公司毅然接下了给进口地铁动手术的活儿。在这个项目中,离开了外国企业的帮助,公司犹如蹒跚学步的幼儿,走得虽然艰难,但是最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9个月后,经过升级改造后的上海地铁一号线102号列车成功下线,开创了国内同行业对进口地铁进行升级改造的先河。城轨产业迈出自主创新的第一步,2007年,为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带来了50亿元的巨额市场订单。

2008年9月,由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列自主产业化的高端A型地铁成功下线,公司由国内最晚进入城轨制造的企业一举成为行业的领跑者。这不仅为我国城轨产业的国产化树立了自主营销、自主研发、自主采购的产业模式,为产业的项目管理、供应商管理、客户服务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建立健全了自主管控体系,从无到有为我国城轨产业培养了一批专家队伍,同时将大幅度降低国内高端地铁车辆的制造成本,提高车辆的性价比,加快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程,对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业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今天,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制造的地铁先后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穿梭。

李志轩果敢决策、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开创了一个年产值数十亿元的新型产业,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株洲电力机车厂。

自2001年起,随着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城轨产业的兴起,一批年产值过亿元的城轨产业链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株洲南车电机、株洲联诚集团地铁、广缘科技等与产业链有重要关联的企业相继落户田心高科技园区。近年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采购盘子中,在湖南省内的采购量占到了70%强,带动了为轨道交通装备配套的铜线、铝材和加工、玻璃钢产品和油漆生产等20多个本地部件配套企业的发展。

“6年前,株洲田心高科技园区还是一片荒山,如果没有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城轨产业的带动,我们集团不可能有今天!今年,集团的城轨产业年产值将接近2亿元人民币,城轨产业链产品还出口到西门子、阿尔斯通、庞巴迪和欧洲6国,解决了数百人的就业问题。”株洲联诚集团城轨产业负责人如是说。

今天,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城轨产业为中心,形成了研制生产城轨车辆牵引传动系统、逆变流器、牵引电机、铝合金部件机械加工、车辆涂料生产等相关产业,从业员工数万人,辐射年产值超过150亿元的株洲市轨道交通产业集群。近年来,公司城轨产业直接为本企业新增就业岗位千人以上,为株洲市新增就业岗位数千人。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依托城轨产业的兴起,牢牢抓住各方对城轨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不辱使命,勇当加快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的领跑者。

打造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

当时光的年轮走到2009年,世界还处在金融危机秋风萧瑟中的时候,可人们翻开株洲云龙新城的宏图就会发现,不远的未来,这里将建成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这种信心来自何方?

2009年的春天,走进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这里正在进行着企业历史上最大规模,总投资额超过14亿元、总建筑面积超过14万平方米的电力机车、城轨车辆、电机三大扩能改造。预计建成投产后,电力机车年产能将超过600台、城轨车辆达1000辆、电机超过900万千瓦。

为何要进行这样大手笔的投入?因为在李志轩的宏伟构想中,这里最符合建成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的诸多条件。

这种非凡的战略眼光,源自国家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将投入数万亿元建设铁路等基础设施、各大城市将相继上马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国家大力扶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宏观政策的出台、对企业和周边环境的精确定位。

今年赴京参加十一届二次会议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志轩谈及了自己的精辟分析。

“轨道交通产业在全国很多,过去在铁道部内有34个工厂,剥离后成立南、北车集团,34个地方做车,每个地方不一样,但是符合做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的,只有湖南具备这个条件,为什么湖南具备这个条件呢?”

“现在轨道交通都向电牵引方向发展,这是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而电牵引的发源地在株洲,自1958年开始,这个唯一的电牵引企业一直保持到上世纪90年代。虽然后来出现其他企业,但是这里有50余年的电力牵引技术积淀,我们从直流技术到交流技术研制的电力机车型号近20种,一直引领中国电力机车的研制,50年来,我们向国家提供的电力机车超过4000台,占有市场份额的70%左右,依托产品的高性价比,向世界3个国家出口100多台电力机车,是我国唯一的电力机车研制企业,这些是我国其他铁路机车生产厂家所不具备的;”

“中国铁路电气化的核心技术产业在株洲,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咫尺之遥的南车时代,这里是国家变流技术研究中心,主业是做电气方面的,包含电子电器、牵引传动以及变流器等,这是电力牵引的核心部件,就像飞机的发动机,汽车的马达一样,目前国内任何一个企业都没有南车时代这样的技术,一个老牌的电力机车研制企业加上一个全国最具实力的电子电器、牵引传动以及变流器研制单位,这样的实体结合,是全国其他地方达不到的,真正“有机械”、“有电气”就株洲这个地方有,独具优势;”

“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规模在全国也是最大的,去年这两家单位的规模总合达到了100亿,在一两年内,2家单位的总合将达到200亿,规模起来了,这是国内其他地方所没有的优势,株洲有雄厚的基础、有“机电同强”。另外,株洲这个地方交通非常便利,配套齐全,这里的发展潜力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像其他厂家做整车的,搞国产化也好,基本要靠外部甚至国外的配套,他们没有株洲“机电同强”这么厚重的积累。”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还获得了上级的大力支持。

铁道部和湖南省联手在株洲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刘志军部长亲自到湖南,与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会晤,省部高度重视大力合作共同推进,响应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与公司签订了近300亿元的大功率交流传动六轴9600千瓦电力机车采购意向书并正式签订其中500台采购合同,(株洲)公司有市场、成长性这么好,基础这么好,又有省部联合合作的重视与扶持,地方政府把公司纳入了“5115”工程,在土地、税金、资金等予以大力扶持。公司还有中国南车上市的可靠资金来源。2008年,国家也给予公司2000余万元的资金扶持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还有出口政策如贷款进出口关税等方面的重视和支持,这些都为在株洲打造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基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铁道部铁路装备现代化战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十字方针”、“三个一流的目标”,这些都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推力。在和谐1型机车项目中,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实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第一台原型车就在公司做,这是其他企业所没有的。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依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又做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功率六轴电力机车,站在世界一流的产业平台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非常成功。对比我国其他行业,飞机也好、汽车也好,都没有像铁路机车车辆产业这样脱胎换骨改造工业,没有铁路机车车辆产业这样成功。国际交流为我们带来了文化上的融合、交流,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员工素质,国际交流带来了很多软效应的提高。”

李志轩以非凡的气魄以及敏锐的眼光为湖南的轨道交通产业布局谋篇。在2009年3月的十一届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向会议提交了有关在湘打造轨道交通产业基地的议案。

2009年5月,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群到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视察,对该公司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他要求公司在未来云龙新城的战略布局中,承担起历史使命,充分发挥打造株洲千亿规模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作用。

李志轩带领着株洲电力机车人又开始踏上新的征程。

 
·
·
·
·
·
·
·
·
·
 






责任编辑: 张艳玲来源: 株洲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