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人物

为村民谋福 做设施农业领头人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02



张文杰刚栽完的油瓜

大面积发展设施农业是彻底改变我县农村面貌、摆脱建平农业受“十年九旱”自然条件束缚唯一途径。建平镇老关杖子村党支部书记张文杰,充分认识到设施农业是避灾农业,也是农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他积极带领村民抓大棚建设,克服重重困难,带头自建大棚14栋,1200延长米。目前,他大棚里的油瓜已全部栽植完。

建平镇老官杖子村,是典型的雨养农业村。全村的水浇地很少,村民世世代代靠天吃饭。可是连着三年的大旱天气,彻底粉碎了人们对老天爷的期盼。三年来,地里几乎没有收入,壮劳力纷纷外出打工。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加之村民们大都没有什么手艺,在外面找工作很困难。这些情况被年仅36岁的村支书张文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每天都在想,如何才能彻底摆脱恶劣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引领村民走上一条稳定致富的道路。今年,省政府在朝阳地区组织实施了100万亩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张文杰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是一项惠及全县广大农民的惠民工程,一定要让老官杖子村老百姓通过扣大棚实现户有稳定收入。

好事归好事,可是一运作起来,困难就接踵而来。首先是对于扣大棚致富,村民们并不认可。张文杰只好走家串户做工作,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到天义、凌源、三家乡、热水畜牧农场等地参观考察。外地建设设施农业的成功经验和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加上张文杰的一片热心打动了老官杖子村村民,有11户村民决定响应政府的号召建设实施农业小区。建设设施农业调地是关键,有几户不建大棚的农户坚决不同意调地,建设小区的事眼看就要搁浅。张文杰毅然决定,用自己家的好地按1.2亩换一亩地比例和小区规划内的农户调换。就这样,张文杰家的20多亩地全部调了出去。

地调完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决定建棚的11户农户只能建设33栋标准棚,没有达到规划的50栋棚的规模。达不到50栋棚,有一些优惠政策可能就享受不到了。张文杰深知,这次在老官杖子村建大棚意义深远,很多村民都在观望,如果成功了,就会有更多的群众加入到建设设施农业大棚的行列中来,万一失败了,就会严重挫伤群众的积极性,对以后的设施农业发展将会是毁灭性打击。作为党培养多年的基层农村干部,作为一名县人大代表,张文杰知道肩上的责任重大,他决不允许自己在这项工作上出现失败,再艰难他也要把老官杖子村的第一个设施农业小区建设好。经过深思熟虑,张文杰决定,规划剩下的20个大棚全部由自己建设。没有资金,他就四处筹借,共筹资10万元,又贷款30万元,全部投入到大棚建设中去。张文杰这一举动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让群众们看到了他以设施农业引领大家共走致富路的决心。当有人问张文杰,投了这么多钱不怕有风险吗,张文杰说:“不会有风险的,我作为村支书的任务除了带领群众建设大棚,更重要的是要带领群众规避风险。从资金、技术、信息到市场,我们都要依托县、乡政府和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让惠民工程真正为老百姓带来实惠”。

现在,老官杖子村设施农业小区的53栋大棚,主体都已完工,正在配水配电。预计9月末,秧苗将全部栽植完毕。看到大棚建起来了,很多持观望态度的村民也建棚热情高涨,都来找张文杰报名建棚。收完庄稼后,老官杖子村将在原有小区再建大棚40栋。明年春天,还将规划建设100栋大棚的小区一个。张文杰满怀憧憬,“到那时,户均一个棚,户有稳定致富项目的目标就实现了。”

 
·
·
·
·
·
·
·
·
·
 






责任编辑: 张艳玲来源: 辽宁县域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