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吃苦 乐于奉献 真心架起干群连心桥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02
|
辽宁道虎沟村位于建平县小塘镇东北部,地处丘陵山区,共有9个自然屯,12个村民组,583户,1788口人。有土地面积24000亩,其中耕地面积8150亩。近年来,该村整体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公益事业全面进步,先后被市授予“市级先进集体”,被县委授予“红旗村党支部”,被镇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得誉于该村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他就是该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民调主任——李喜峰。
李喜峰,64年出生的他有着农村人的纯朴与干练,当过兵,经过商,有着军人的气度,又不失商人的精明。98年被群众推选到村委会,先后担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民调主任。十几年来,默默耕耘在基层,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大力发展经济,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认识他的人都说他脾气倔,性格怪,凡事总爱较真,工作起来雷厉风行,说一不二。但是大家都非常信任他,佩服他。在群众的心中,他认真、实干、公道、廉洁。他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用真情在干部与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调解技能,提高工作水平
1998年上任后,就担任了民事调解的重任,肩负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认真学习,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很快熟悉业务。十几年如一日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向书本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民事调解的技巧和方法,使自己掌握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政策,在解答群众咨询,理解方针政策得心应手。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知识的更新也是日新月异,他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熟悉法律,苦练内功,为此,他购买、订阅了许多法律书籍,又到镇司法所借阅了《民法通则》、《民事调解手册》、《法律知识宣传手册》,掌握了大量的法律知识,无论遇到什么事,什么纠纷,心里都有了底气。在工作中,还特别注意搜集了各种民风习俗,经常剖析调处案例,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拓宽了调解思路,提高了业务水平和调处能力。
二、真情付出,化解矛盾,保一方平安稳定
多年来,他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原则,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
1、定期召开矛盾排查调处例会,研究对策。
在本村,以组为单位,建立了8个矛盾纠纷排查网络。每周都要召开一次排查例会,认真听取各组的汇报,及时发现和掌握影响本村稳定的矛盾纠纷,突出重点,一旦发现有矛盾纠纷,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妥善化解,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纠纷激化。例如,去年秋天,本村一、二组因荒山地界不清发生争执(地下有矿产资源),在排查例会上,他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两个组的代表,前去实地调查,并查阅村组荒山的台帐,并亲自执尺丈量,为两个组划清界限,从上午9点开始直到下午4点才结束。两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心悦诚服的说“李主任办事就是认真、公道,能够一碗水端平,大伙都服气。”最后,他们都在协议书上摁了指印,避免了一场群体性械斗的发生。
2、从思想上,工作上,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
他常告诫自己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工作一定要主动出击,要有预见性,要有前瞻性,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各类矛盾纠纷要做到早发现,早知道,早解决。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人员措施三到位,实现“小纠纷不出组,一般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决不能等矛盾激化升级才去处理。亡羊补牢虽然不晚,但永远是被动的。因此,在工作中,他总是主动出击,经常深入基层,走进平民百姓家中,搜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分析、预测矛盾苗头,及时化解种类不安定因素。
2009年在走访松岭自然屯时,了解群众有集体上访的苗头,原因是新城矿的大车拉铁石料路经本组时,尘土飞扬,群众不敢开窗户,洗的衣服无法晾晒,把村路压的坑洼不平,严重影响该组30余户村民的正常生活,群众很是不满,要到镇里上访,得知这个情况后,李主任一方面走家串户,安抚群众,稳定他们的情绪,另一方面同矿上的领导商量解决办法。经过几次商谈,解决的办法是将那条路修成柏油路面,这样即消除了尘土,又为群众的出行创造了便利条件,对此,群众非常满意。
3、运用法律武器和道德的力量相结合,化解矛盾纠纷。
调解是繁琐的,只要耐心付出,没有解决不了的事。2008年端午节前,本村二组有一对老夫妻因儿子不赡养问题闹到村委会不肯回家,并坚决要把三儿子告上法庭,针对这种情况,李主任认为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比较妥当,便好言相劝,稳定住老两口的情绪,然后找来老人的姑娘,先把二老接到她家晢时居住,然后分别到老人的三个儿子家中了解情况,经过分析找到了儿子不养老的根源,原来老人有三个儿子都分家另过,按农村传统,小儿子在老院建房,老人便住在小儿子家中,由小儿子养,所分地也归小儿子所有,由于二儿子生活比较困难,老人便经常背着三儿子给老二钱物,时间一长,三儿子发现这一问题就对老二非常不满,加上连年干旱种地收入不多,便提出重新分家平分土地,轮流养老的要求,大儿子二儿子则认为,年头好时收入高,二老的地你全种,年头不好却要平均分,还要轮流养老便不同意,闹得不可开交,受害的是两位老人,老三不让住,老大、老二不接收,左右为难,无奈才想出了上告的主意。针对这种情况,李主任首先做通了大儿子、二儿子的工作,使他俩同意每月给老人一定的生活费,并在十多天后请镇司法所所长和他一起来三儿子家,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他们知道,不赡养老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面对态度强硬的三儿子及媳妇,李主任向他们讲了老人一辈子的辛苦不易,赡养老人是我们做儿女的责任和义务,兄弟间应该和睦相处,家和才能万事兴,听了这些道理后,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心平气和的将老人接回来,并按协议继续让老人在家居住并承担老人的伙食费用。一起将要在法庭解决的赡养纠纷经过李主任的调解,避免了矛盾的激化,使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了解决,兄弟三人也因此而和睦相处了。
4、善于抓住人物性格,采取刚柔并济的解决办法。
社会上的矛盾总是千奇百怪的,针对不同情况就应该采取不同措施方法。在农村,由于生活习俗,传统观念受教育程度不同。人的素质性格特点不同,差异较大,该顺毛捋的就应该顺毛捋,有的吃软不吃硬就得多商量,多沟通,有的吃硬不吃软就应该用法律硬过他。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应以大局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个人服从大局。去年在我镇实施的国家电网改造,占用了部分村民的土地,有的村民便以无法耕种为由向施工方提出各种要求,有的甚至干扰施工的正常进行,李主任及时赶到现场,制止了村民的过激行为,并向他们讲,电网改造属于国家战略性策略,国家修铁路、架电线、铺空缆占用土地,村民都无权干涉,如果阻止施工,将会受到法律制裁,听了李主任的讲述,村民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委托他处理此事,李主任责无旁贷地接受了这一委托,同时考虑到占用土地确实也给老百姓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影响,便与党委政府领导及镇司法所进行沟通,按文件规定及占地实际情况分别进行了补偿,使占地村民及施工单位都比较满意。
类似这样化干戈为玉帛的事情,他每年都解决无数件。十几年的民调实践,使李主任深刻地体会到,调解工作就是一些琐事、小事,虽平凡细小,但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有人说:“人民调解是和稀泥、搅拌机、两面脸”。在实践工作中,他对此有一种新的理解,调处纠纷时,用真情去和泥,用热心去搅拌,用事实、用法律来做脸面,在调解过程中,他建立了调查、调解笔录,根据纠纷实际情况制定书面协议书,做到了件件有根据,桩桩有结果,条条有落实,件件有回声。多年来,累计调解各类民间纠纷1000余件,调解成功率98%,其中重大疑难纠纷140件,防止民转刑案件5起,多年穿梭在民事调解的路程中,尝尽其中的酸甜苦辣,常有顾不上吃一口热乎饭,睡不着一个安稳觉的时候,有过不被理解的困惑,挨过讽刺挖苦的难堪,受过家人埋怨的委屈。当然更多的是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更多的是调解成功后的喜悦和安慰。
李主任作为百姓的父母官,心中牢记党的政策、法规,时刻铭记领导的嘱托和希望,心中装着百姓的热切期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以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为目的。不管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还是婆媳矛盾,夫妻不和,不管是土地纠纷还是财产纠葛,官街伙道,邻里纠纷,他都会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及时调解处理,因此,在村民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赢得了群众的普遍信赖和认可。
如今,正值中年的他,精神抖擞,干劲十足,正以坚实的步履行走在人民调解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用真情和热心架起一座干部、群众血肉相连的爱心之桥。
(作者 李喜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