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洛县近百农民工疑似尘肺病死亡调查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28
|
[导读]41岁的王加勤,自1994年首次到铅锌矿当炮工,一干9年。2004年后半年,因胸闷、气短、咳嗽、乏力等症状到甘洛县疾控中心检查,医生告诉他患有尘肺病,“最多有5年时间”。有着“铅锌之都”美称的四川甘洛彝族自治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采矿业,一直到2003年都处于混乱无序的开采状态。自1998年27岁的里克乡乐知村村民罗生富“一口气上不来”憋死以来,甘洛县至少有78位农民疑似尘肺病死亡。此前这些疑似尘肺病死亡的农民工,都被当地医院误诊为“肺结核”或“铅中毒”。
90份死亡名单
“罗生富、罗生友、王修中、董继超、董继金、赵建松、赵建康、徐炳全、高和兵、高和林……共90人尘肺病死亡。”2011年3月22日,当甘洛县尘肺病患者代表赵建君4人,将一沓按着手印的尘肺病农民工死亡名单交到记者手中后,4位汉子都黯然流下辛酸的泪水。
死亡名单上:因尘肺病死亡年龄最小者仅27岁,年龄最大者为59岁,其中33—50岁之间居多,占90%以上。
尘肺病患者代表,甘洛县胜利乡沙灌村村民赵建君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他们都有在甘洛铅锌矿打工10年左右的历史,都是当地村民,都是肺病死亡的。”
“我们从2009年10月维权,维权过程中就有20多名尘肺病患者死了……我们实在等不住了!”尘肺病患者代表王加勤如是说,“今年一年会有5个重病患者死掉……”
尘肺病患者代表董继军说:“甘洛县至少有200多名尘肺病患者,由于当地对我们提出职业病诊断和赔偿方案不积极,有100多名患者暂时放弃维权,但我们维权的行动还在一步步向前推进。”
“新市坝镇、田坝镇、前进乡和胜利乡是甘洛县尘肺病死亡和患者人数最多的乡镇,是甘洛尘肺病的重灾区。”尘肺病患者代表李忠波说。
在20份由死者家属填写的资料上,记者看到他们生前都有10年左右在甘洛铅锌矿当炮工的职业史,但他们没有一人接受过岗前、在岗和离岗时的体检,也没有一人参加岗前培训,更没有一人与其打工的矿井签订过劳动合同。
根据这些死亡名单,本报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发现,这些因疑似尘肺病死亡者的子女大都在15-20岁之间,很大一部分孩子不仅在学龄期间失学,更有一些孩子尚未成年就已经走上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道路,他们的工资收入基本是整个家庭的全部收入。
即便如此再过5到10年,他们的打工收入也不足以偿还父亲治病留下的巨额债务。
从记者调查以及这份90人的尘肺病死亡名单看出,胜利乡、前进乡、田坝镇是全县重灾区,即疑似尘肺病死亡人数最多的乡镇。
尘肺病人的孩子处境悲惨
本报记者在甘洛县调查了解到,甘洛疑似尘肺病患者的孩子大致分三类,一是因父辈患尘肺病,未成年就打工;二是与父辈一样在铅锌矿打工罹患尘肺病,有的已因病死亡;第三类,成为遗孤。
甘洛县县城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团结街。在团结北街一户没有窗户的出租屋里,本报记者见到尘肺病患者王加勤和他的女儿王蕾(化名)。
2008年,王蕾15岁,初中毕业。尽管考上了高中,但王蕾坚决要去打工,第一份工作是餐馆服务员。一个月500元工资除“给自己留一点零花钱外,全部都给爸爸买药治病”。
她清楚地记得,上班第一天,她给客人端菜时,不小心将菜汤洒在客人身上。当时,那个男人非要她跪在地上磕头认错……
甘洛疑似尘肺病患者部分家庭,妻子在丈夫尘肺病早期时就抛弃家庭,远走他乡者屡见不鲜。也有妻子改嫁后,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伯伯叔叔收养的。
尘肺病代表赵建君,亲弟弟赵建松、堂弟赵建兵以及堂兄徐炳全三人都因疑似尘肺病病故。早年随母亲改嫁后改随继父姓的堂兄徐炳全,以及堂弟赵建兵因一直未婚,没有后顾之忧,然亲弟弟赵建松的两个孩子均由赵建君收养。
32岁就撒手人寰的王修中,留下老婆和不到2岁的女儿。当前,26岁就守寡的张友跃在甘洛县县城做裁缝、修拉链,养活自己和上幼儿园的女儿。
2010年2月25日,70岁的甘洛县田坝镇干海村村民古道千病故。古因此成为甘洛县疑似尘肺病病故年纪最大的村民,也是在甘洛铅锌矿打工年龄最大的农民工,更是在铅锌矿打工者中时间最长的农民工之一。
此前,古道千的女婿两河乡马尔朵村村民蒋佰强于2009年11月14日疑似尘肺病病故,仅4天后,古道千的大儿子古明朝疑似尘肺病病故,古明朝留下两个在上高三的儿子。
58岁的罗家强,是甘洛县新市坝镇柳姑村村民。老人在甘洛铅锌矿有9年时间“工龄”。2005年,老人左眼出现白内障,去 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医生告诉他因尘肺病不能进行眼科手术。
老罗的大儿子罗生安在甘洛铅锌矿打工当炮工11年时间,疑似尘肺病病情相当严重。二儿子罗生福也在甘洛县铅锌矿干过七八年,2007年,在重庆一家矿山打炮时,与老人的小女婿一起因井洞内二氧化碳超标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