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洛县近百农民工疑似尘肺病死亡调查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3-28
|
78名维权患者
“2009年10月,我们刚刚维权的时候,有200多名患者参加。与县政府多次交涉,都因为我们没有劳动合同,无法证明自己的劳动关系,100多人放弃了维权行动。”甘洛尘肺病代表如是说。
本报记者调查了解到,甘洛县铅锌矿位于该县北部山区,按地理位置分五大矿区——分别是赤普、埃岱、罗日沟(干沟)、沙俄祖和915矿区。
受经济条件限制,甘洛当地农民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在铅锌矿打工,但由于井硐内作业农民工几乎无任何劳动保护措施,所有人井下作业者都在封闭的井硐长时间吸入大量铅锌矿粉尘。
“一个口罩老板都要扣5元钱。”曾经的矿工们都这么说,“那时候我们一月的工资才300元呐!”
甘洛当地铅锌矿农民工疑似尘肺病爆发是从2003年开始的。当年10月,四川省整肃甘洛铅锌矿,甘洛县政府收回所有矿井并进行拍卖。当年,数万农民工集中“失业”,不得已全都重新回到农村,进行相对繁重的体力劳动。
几乎同时,矿工们都发现自己不能干重活了。大家集中出现胸闷,气短甚至咳嗽症状,看似健壮的身体日渐消瘦。
一些到多家大医院就诊的矿工终于明白自己患了尘肺病,而更多的人则被诊断为“肺结核”,仍有大量患者不知道自己身体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只在村卫生所买些润肺、止咳的药物。
随着一部分疑似尘肺病重病患者陆续死亡,以及一些患者病情日益加重,他们才意识到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但法律意识极度薄弱的农民们仍然“不知道这到底是自己的错还是企业的错”,他们“不知道是企业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利”,“也不知道尘肺病就是职业病,更不知道职业病属于工伤”。
直到2009年,他们听到同样在甘洛铅锌矿打工的乐山籍农民工进行维权行动,才从工友手中拿到一份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下发的文件。那一刻,他们才明白要进行维权活动,向企业进行索赔。但曾经的企业是被县政府收回后合法拍卖的,企业法人已经彻底不存在了,法人代表也找不到了。于是,他们的维权便转向与甘洛县政府。
艰难的维权
为了彻底了解自己的合法权利,矿工们推选了自己的维权代表。代表们专程赶赴四川省首府成都,向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进行咨询。
经相关人员耐心解释,以及四川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快将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川劳社发【2008】22号文件,他们才明白像他们这样的尘肺病患者属于“老工伤”范畴。
2009年10月24日,甘洛县疑似尘肺病患者推选了5名所谓尘肺病患者维权代表,开始了他们的维权之旅。
15个月过去了,维权行动只取得了第一步,78名疑似尘肺病患者在凉山州疾控进行职业病诊断检查。代表们说结果将于3月底,最迟4月初会出来的。
尽管与甘洛县政府几次交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都认为患者没有可证明自己劳动关系的证据,但他们对维权行动依然很乐观。
“当前的《职业病防治法》的职业病诊断,将农民工完全拒之门外,这种门槛的设立是法律的疏漏,这不能说明我们不是职业病。”尘肺病患者代表赵建君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的肺就是最好的证据。”
“200多患者的维权队伍减少到70多人,这不仅仅是患者的无奈,更是政府的悲哀。”尘肺病患者代表董继军和王加勤坚定地说。“我们将会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