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时评

“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10

    在许多县域领导人的心目中,“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乃属毫无疑义的至理名言。于是,置农业为累赘,视工商为通途,千军万马拥挤在工商业的 “独木桥”上。此举虽然冲击了传统而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为县域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开辟了道路,也有效地促进了本地区经济总量的膨胀扩张。但是,以 “短、平、快、小”为典型特征的工商业项目作 “骨架”搭建起来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使得各县域之间又明显地呈现出新一轮的趋同与重合。它们到处争资金、抢原料、瓜分市场,低水平重复和低效率运行的现象十分普遍。你不让我活得舒服,我也不让你过得痛快。结果,特色经济反而越来越少,比较优势越来越弱,由此产生的地方经济保护主义也越来越严重。

    这种状态似乎成了县域经济无可奈何的 “顽疾”。为什么 “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壮大特色经济”的调子喊了多年,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发展特色经济和消灭地方经济保护主义的政策与措施也出台了不少,很多地方仍然还是“我行我素”,老是不见有大的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都在照葫芦画瓢,一窝风地跟进,形成砖坯配瓦楞,要么 “方”,要么 “圆”。我不大相信全国 2700 多个县 (市)都能够做到一县一业,50000 多个乡 (镇)都能够形成一乡一品,从而打造出独具自身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因为,你的那个某 “业”或某 “品”,放在一县或一乡的范围看好像是特色经济,但放在全省、全国的范围来看,则是有它不为多,缺它不为少的 “沧海一粟”。

    我从不反对县域经济应该具有鲜明的特色,并认为这是一个地方的经济建设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获取比较优势的可靠途径。但我想提醒人们必须弄清楚一个基本的概念:县域经济的本质不是特色经济,而是以城镇乡村为范围、以自身的资源禀赋为条件,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为起点,以满足本地生产生活的日常需求为导向,以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不断富裕为根本目标的一种 “民生经济”或者叫做 “草根经济”。像普通老百姓过日子一样,开门 “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样都少不得,很难说有什么特色。县域经济的这种民生性或草根性,从本质上讲,也就是一般的、常规的、平凡的社会经济活动。因此,县域经济不要片面地、刻意地去追求所谓的特色化,而是应当坚持为本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方针路线,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统筹兼顾为基本原则,先把一般的、常规的各项社会经济活动扎扎实实地深入开展好。

    关于县域经济如何发展,恐怕很难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我想,有一条基本法则应无大错,即必须与本地的历史地理、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等重要因素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统筹安排。根据各地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来看,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其实有许多路径可选择: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旅游则旅游,并不是非要 “吊死”在某一棵树上。特色往往寓于常规之中。常规经济活动的繁荣发展,必然为特色经济活动提供坚实基础,使我们比较容易选择某些具有主导意义的产业领域,通过有关政策的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逐渐形成特色经济的发展格局。

    县域经济最终能不能形成一定的特色,不仅要看县域经济建设者们的智慧与造化,更要看本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任何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经济活动,都将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厚积薄发的历史过程。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所以,不要指望在短时间甚至本届任期内通过一场 “运动”式的突击,就能够形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大好局面的。县域经济的建设者们,一方面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历史紧迫感和熊熊燃烧的业绩创造激情,一方面又要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困难中打基础,在平凡中求实效,在常规中出特色,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县域经济不断前进。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江汉论坛》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