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10
|
市场机制本来就不是万能的,并且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又是明显 “二元”的。虽然市场的法则从表面上看具有平等、公正、统一的属性,但实际生活中,城乡经济之间、工农产业之间从来就没有完全的平等和公正的竞争。对于以 “三农”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来说,这种 “平等与公正”往往掩盖着一种残酷的剥削和无情的掠夺。如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农用与非农用土地的价格剪刀差等。同时,许多生产要素与生俱来的那种唯利是图和 “嫌贫爱富”的本性,对长期欠发展的县域经济往往很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离心率。例如,金融资本向城市工业的涌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因投资周期长和回报率低而无人问津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除一定的政策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都是市场经济这只 “看不见的手”所惹的 “祸”,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现代化步履艰难、城乡之间的差距不能弥缩,从而引发出县域经济对于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自然抵触情绪和各种抗拒行为。因此,县域经济对于某些市场法则一定程度上的抗拒、斗争、不合作,对于市场一体化的抵制、封闭、不开放,不能简单地视之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劣根性。美国、欧盟和日本,都是市场经济十分发达的地方。他们振臂高呼 “开放”的口号,往往只是强烈要求别人对自己开放国门,并经常对外来产品找茬儿采取贸易壁垒政策。西方国家连同亚洲日本、韩国的农产品市场,从来就没有按照全球一体化的要求真正地敞开过,即使是在本国内部,也是始终享受着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的眷顾。在以传统的农业经济为主的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县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本来就比较低,经济活动的 “抗震”能量很差,一直处在弱势地位。如果我们不采取有效的政策倾斜加以适当的保护和支持,而是教条主义地套用市场一体化的要求来强调开放的 “伟大意义”,任由弱肉强食的市场法则去蹂躏与摧残,只能导致县域经济的日益萧条与不断破败。
我们一定要清醒地看到,作为某个具体的经济单位如工厂、企业,它可以唯利是图,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必须严格遵循市场法则来运作,以市场为导向,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甚至可以 “冲出中国、走向世界”。而县域经济不一样,它是一个区域经济总和的概念,维持地方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满足广大公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以合理方式抵御可能引发内部危机的外来竞争,努力扩大就业渠道,积极促进经济繁荣,为政府承担社会安定与事业进步的政治责任提供财力支撑等等,都是县域经济神圣不可歧义的理念。严格地讲,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虽然要服从市场经济内在原则 “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但更多更重要的是接受地方政府经济政策与发展规划 “看得见的手”的调控。在表现形式上,县域经济更多更主要地是紧密围绕本地群众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需求 “随心所欲”地来展开自己的活动。所以,县域经济的建设者们切莫迷信市场的某些机制与法则,盲目追求不能形成双赢局面的开放行为。
另一方面,县域经济发展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发展状态的相对封闭性,折射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性。尽管这种落后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迟早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进步与融合会逐渐弱化,最终还是要形成在开放中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促发展的态势。因此,县域经济的建设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简单地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去人为地闭关自守,搞地方经济保护主义,而是必须善于通过政府规划的手段和充分运用政策调控引导的方法,来顺应市场经济方向,积极调整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有效地减少和努力防止资源的浪费、无序的竞争和低效益的运行,去努力促进县域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逐步融入国家的统一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