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10
|
四、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和 微观经济之“首”吗
还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即县域经济在国家的整个经济运行秩序中,既属于宏观经济之“末”,又是微观经济之“首”。犹如一根扁担,一头挑着政府,一头挑着社会,起着承上启下、平衡协调的功能作用。所谓宏观经济,是指涉及到社会整体经济运
行水平与质量的全局性活动。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消费、储蓄与投资总量的关系,社会再生产中的物资平衡、信贷平衡和财政平衡的关系,货币流通量与物价水平的关系,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的关系等等。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的根本性质是国家对于全局性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控管理的动态过程。所谓微观经济,是指企业、法人团体、家庭、个体为单位所开展的各式各样具体的社会经济活动。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工厂制造产品、公司经营贸易、大老板做进出口生意,个体户开餐馆办洗脚店等等。这些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的经济活动具有分散性、个量性、自主性和直观性,虽然也对社会经济总量产生一定的变数和影响,但仍然还是微观经济的范畴,从事的主要还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具体经济活动。
常识告诉我们,宏观经济的活动主体只能是政府。任何一家企业,即使是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国计民生如中国电讯、中国电网、中国石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那样“巨无霸”型的国有企业和像美国微软那样“老子天下第一”的大集团,不管如何富甲天下,顶多也只是宏观经济大棋盘中的一棵小小的 “棋子”,只得老老实实地在国家主导的发展规划与方针政策的调控下小心翼翼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一般情况下,微观经济不大可能操控国民经济的盛衰更替,更没有资格在宏观层面上成为政府的 “冤家对头”。
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本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的两个完全不同内涵的理论范畴。但是,就像建桥与筑路无法脱节一样,宏观与微观在社会实践中又是紧密“捆绑”在一起的。比方我国的中央政府在从事宏观性质的经济活动的同时,还从事有大量微观性质的经济活动。如国家直接投资兴办、直接经营管理的涉及到许多行业领域的各种企业,都是微观性质的以追求直接的经济利润为主 (当然也注重社会效益)的经济活动。凡有过证券买卖经历的人都知道,那些经常在沪、深股市上翻江倒海的所谓“牛皮股”,绝大多数都是直属于国务院和各部委的上市公司。不仅中央政府有国有企业,省、市、县、乡各级政府也都有自己规模大小不等的国有企业 (上世纪 90 年代,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曾经提出过“抓大放小”的口号,各级地方政府也都层层跟着喊 “抓大放小”,即是各层级政府都有微观经济活动的明证)。无论是从质还是从量上考察,中央政府创造的微观经济活动在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据着很大比重。县域经济活动则以其 “数量少、块头小、占比轻”而总是处在微不足道的地位。按常规讲,县域经济应该属于微观经济之 “末”才算合情合理!
那么,为什么说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和微观经济之“首”呢?原因无非是:虽说宏观经济的活动主体是政府,但并不是各个层级的政府都具备承担宏观经济调控的能力。真正能够负责任的是国家政体系中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中央政府,也只有中央政府才能够拥有如制订法律法规和产业规划,出台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等 “杀手锏”来实施宏观经济的调控管理,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平衡、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有人便理所当然地认为,统领全国经济工作的中央政府就是宏观经济之“首”。作为行政体系末梢的县域基层政府则不同,既无权出台财政税收的法律法规,更不敢印制钞票、发都被上收垂直到省,只能把主要人力、物力和精力直接放在争资金、争项目、争技术、争市场等微观经济活动上。所以,有人把县域政府调控效能不断弱化状态下的经济现象称之为宏观经济之“末”,也可以说是有根有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