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10
|
然而,县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紧密围绕本地区广大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而具体展开的社会经济形态。这种“民本性”、“草根性”品质的微观经济活动,不可避免地会经常产生诸如产业与产品结构不合理、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市场无秩序恶性竞争、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生态环境被不断破坏、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甚至敢于与国家统一的市场体系“叫板”等一系列非理性现象,从而制约着县域经济协调、平衡、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县域政府不仅仅只是被动地要去贯彻执行中央政府的对全局性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而且还要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实施宏观调控。所以,宏观经济活动与微观经济活动在任何一级行政区域都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我们很难以行政层次的高低和政府级别的大小来区分谁是宏观经济之“首”而谁又是宏观经济之 “末”的。
问题在于,很多县域的宏观经济活动与微观经济活动之间不是一种亲密的鱼水关系,而往往就像油与水一样很难融合在一起,经常相互脱节、相互扯皮,甚至是相互障碍、相互对立。这里面当然有很多原因,但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根源,即过去我们上上下下都普遍认为宏观经济活动只是上级政府特别是中央的责任,作为宏观“末梢”的县域政府,大可不必为宏观层面上的调控监管费力操心,其任务就是老老实实地恪守微观之“首”的本份,将主要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集中到具体的直观的微观经济建设活动中。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县域政府用以宏观调控管理的许多职能被肢解取消或被垂直上收,手段更少了、能力更弱了。久而久之,大家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不该做的事情却做了一大堆。到底应该由哪一层级行政区域的政府来从事宏观经济活动,还是应该由哪一层级行政区域的政府来从事微观经济活动,抑或究竟是以谁为“首”还是以谁为“末”,我认为都不是问题的要害。真正的核心与关键,就是不管哪一级政府都不应该直接从事微观经济领域的经营活动。虽然我们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但是,这不等于说政府就应该在微观经济建设第一线冲锋陷阵。政府不是市场经济的主体,而是凌驾于一切社会经济活动之上的公共利益维护者、公平环境的创造者和矛盾纠纷的裁判人。以常识论,国事如家事,政府像父母,各个不同利益的阶层和群体就像膝下众多的孩子。孩子之间自然避免不了会相互扯皮甚至打架斗殴,做父母必须按照公平公正的规则去对待他们,这个公平公正的规则便是统一的政策与法律。所以,政府的职能就是编制规划、修订政策、营造环境、裁判纠纷。如果政府直接从事微观经济活动,不仅有与民争利之嫌,严重影响到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而且会损害政府的公正形象和扼杀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从管理学的角度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来看,任何一级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总体活动都应该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紧密结合部,需要统筹兼顾和协调平衡。县域经济作为一种块状经济,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征。随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市场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宏观调控管理的客观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强烈,我们必须尽快从县域经济是宏观经济之“末”和微观经济之 “首”的这一思想误区中解放出来。因此,“首”与 “末”的止纷定争或拨乱反正,对于明确县域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效转换政府的管理职能,改变传统的领导方式方性,从而努力推进当前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繁荣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