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时评

“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5-10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两大板块———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在城乡二元体制下本来就一直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诸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拥有强大物质基础和突出优势的城市经济,凭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机遇 (也有国家政策上的 “格外开恩”)而一路高歌猛进。可以说,我国正在进行的热火朝天的现代化建设,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场城市现代化的运动。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集中体现在依靠城市经济的急剧扩张和膨胀。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相比,农业、农村、农民不断被社会边缘化了,甚至成为了被城里人遗忘的角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进步的严重滞后,极大地影响到了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也严重地威胁着国家的社会安全与政治稳定,成为了上自中央领导下到平民百姓都十分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正因为如此,自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的 “重中之重”后,党的十六大报告又提出了“发展县域经济”的口号。2004年,温家宝同志在对《经济日报》下辖的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份报告中批示:“县委、政府要以农村工作作为重点。县级经济要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中心。”2005 年,中央再次强调,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就是要突破 “三农”问题的困境,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在2008 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 2009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又明确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把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农民增收、严格耕地保护、加强环境治理、维护和谐稳定作为县域经济工作和考核县域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

    这也应该是一个非常明确的 “路线图”。但是,全国绝大多数县域甚至连同那些根本不具备客观条件的偏僻农村为什么又都在 “一窝风”地抓工业经济与城镇建设呢?原因大约有两条:一是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农业领域不仅不能贡献财源,反而成了财政包袱。县域政府要保“吃饭”、搞建设,钱从何来?油水最丰厚的当然就是抓工业经济与城镇建设了;二是“三农”经济基础差、矛盾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纵使倾注了大量心血亦往往难以形成有目共睹的彪炳政绩。于是,集中力量并借助招商引资手段在工业与城建领域奋力“突击”一下,说不定真可能出奇制胜。对此,我认为有两点需要注意:(1)就像长期以来人们所认为不合理、不公平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一样,农业价值的 “缩水”和占 GDP 比重的 “下垂”,应是现代城市经济 “一边倒”条件下被人为扭曲与异化了的产物,并不意味着农业就真的不值钱、农村真的无所谓、农民真的无作为。否则,中央始终坚持把仅占GDP 份额15%的农业经济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显然就是不可理解的小题大作。(2)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如食品安全、生物能源、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一些过去未曾重视与拓展的许多功能作用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正在崭露头角、令人刮目相看,新的产业链正在锻造中被拉长拉粗并向城市延伸。任何事情都会物极必反,谁也不敢说今后的 “三农”就命中注定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

    搞清楚、弄明白县域经济所具有的 “三农” 经济的本质属性,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争议和理论分歧问题,而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目的在于给县域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一个清晰而强烈的信号:县域经济姓“农”而不姓 “城”。县域经济的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就是有效促进农业繁荣、农民富裕、农村进步。因此,县域经济建设的决策层应保持长远的战略眼光,认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忌片面地追求工业化与城镇化,特别是要坚决杜绝急功近利的浮燥心态,防止为追求显性 “政绩”而把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在少数中心城镇特别是县城的建设上,搞什么“城市”广场、“世纪”大道、“欧式”街区、“休闲”花园等那种“引来一个项目,污染一方水土;扩大一片城镇新区,制造一群失地农民”的短期行为。我估计,随着农村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育,今后肯定有越来越多的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会逐步把自己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锁定在以现代化工商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上。到了那个时候,县域经济也就自然而然地会与时俱进,真的可能与 “三农”经济是 “两码事”了。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江汉论坛》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