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红色旗,创文明县——华池县创建省级文明县综述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1-26

    建绿色家园 生态富民奔小康

    80%以上都是山区的华池县,发展会不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脆弱的生态会不会雪上加霜?盛夏时节,若穿行沟壑峁梁之间,就会发觉绿树掩映,令人赏心悦目。而大地增绿的同时,农民增收的兴旺景象更是令人倍觉欣喜。这一喜人变化,缘于华池县巧借全国退耕还林、“三北四期”等林业工程的实施,提出了“生态优县”战略,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绿“意”盎然的双赢,走出了一条循环、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之路。

    生态恶劣,曾让华池人吃够了苦头。华池,古为牧区。据载,明初,“吾乡合抱参天之木,木麓连亘于五百里之外。”到了清同治年间,还有以子午岭为主的大面积次生林区。但因长期滥垦、滥伐、滥牧,华池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荒山秃岭与日俱增,水土流失不断加剧,以至于“东风吹秕田,西风打死苗”,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因此,当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实施后,华池县将其看作是一个难得的机遇,积极封山禁牧。

    山封了、草种了、树栽了,但在华池这样一个传统的半农半牧县,如果老百姓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栽下的树、种下的草难免会被再次毁掉。退耕还林怎样才能“退得下”,又“稳得住、不反弹”?华池县把山川秀美的“绿被子”和百姓致富的“钱袋子”紧紧联系在一起,草畜产业开发迈出了坚实一步。

    退耕还林后,华池县广泛集纳民意,全面审视县情,严密分析论证,科学制订规划,把草畜产业作为全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提出“建设陇上畜产强县”的战略。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出了“秸秆养牛、舍饲养羊、规模养猪、生态养鸡、庭院养兔”的草畜产业开发模式,把全县15个乡镇分为五个养殖区域,突出特色,优化结构,打造品牌,提升效益。同时,他们又投资400万元,新建了畜产技术服务中心,中心服务内容包括优良羊种繁育、养殖技术推广、院地合作课题研究、品牌创新、科技培训,为全县发展绒山羊舍饲养殖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截至2009年底,全县人工牧草留床面积50万亩,共发展各类舍饲养殖户1.6万户,规模养殖企业86户,养殖专业村30个,畜牧业总产值1.1亿元,畜牧业人均收人110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人的40%。未来几年,全县养羊户将巩固在1.72万户,占到总农户的70%。

    封山育林、舍饲圈养后,如何既满足农民的用能需求,又保护环境?华池县县委书记马斌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看似矛盾,但处理好了,就能够彼此促进、相得益彰。”依托绿水青山,发展农村沼气成为华池最好的选择。基于此,该县提出了小沼气大产业,“三年实现农村沼气全覆盖”的发展思路和总体目标。为让这项“民心工程”经得起检验,该县从工程规划设计、建设标准、技术培训、施工队伍、物资供应和考核验收,全部实现规范化建设,确保目标责任和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目前,这一经济、方便、卫生的能源经政府引导、典型示范、资金扶持,逐步完善了产业链条,形成了以养殖为重点、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龙头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体”的良性循环体系。截至2009年底,全县15个乡镇共建成户用沼气13664户,占全县总农户的55.4%,沼气池使用率达到80%以上,农村能源沼气建设步入了健康、稳步发展的轨道。

    山绿了,水清了,华池县以生态经济、沼气建设为纽带,又在大山深处打造起了富裕和谐的绿色家园。该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盲目建新村,不强求农民建新房,既尊重当地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的实际和特点,又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山就势,实施起了新农村小康家园“145”工程。靠着这一小康新农村建设工程,华池县将基础建设与产业开发有机结合,使广大群众在生产发展的同时,生活方式也经历了一次大变革,实现了山区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去年3月,一个“生态和谐家园示范区建设”工程在华池打响。全县红色旅游沿线、子午岭林缘区南梁、林镇等3乡11个村,将通过努力改善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在两年后实现“山腰梯田化、坡顶林草化、川区地膜化、沼气能源化、人居小康化”。

    华池,正深谋远虑,厚积薄发,在贫瘠的土地上,将生态文明之路越走越宽。

    (记者 贾治堂 通讯员 禄永峰 张富涛)

 

 

 

 

推荐阅读: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甘肃经济日报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