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真怀谈中国农村改革发展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0-12-22

    中国网: 刚才您也提到农民的收入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城乡收入差距一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的话题。我们知道一个数字,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大关。但是与我们城市居民的差距还有1万元左右。我们当前如何才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

    2010-12-21 13:47:35

    彭真怀: “三农”问题不是一个单方面问题,它是由农业、农民与农村三个方面组成的。所以农民的收入问题也涉及到农业的发展问题和农村的稳定问题,如果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稳定,提高农民的收入就是一句空话。

    你刚才所提到的关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去年的情况的数字是对得,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在5000元,突破了5000元大关,但是城市里面的人是15000到16000元,所以差距是1万元。我们的研究数据表明,城乡之间的差距是3.33:1的概念。问题不仅在这个地方,如果包括城市里面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的情况,城乡的比例在6:1。

    怎么样提高农民的收入,仅仅靠农民种粮食,现在看起来是有问题的。我们现在有18亿亩耕地,但是是在被2.5亿农民的家庭承包,是被分割的。这样一来,18亿亩除以2.5亿农户,大概每家平均是7亩地。

    这样一种情况还不是普遍的状况,在全国的情况看,全国有14个省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地了,这是什么概念呢?正常一个家庭如果是3口人或者是5人口,它的人均耕地不到1亩地,全国660个县,人均耕地已经不到0.5亩了。这样一种情况就是2.5亿的农户承包18亿亩耕地,这样一个概念就是说平均7亩地,从平均数字上看是对的,但是这种平均数字不代表大多数。

    2010-12-21 13:47:45

    彭真怀: 这里面18亿亩耕地当中也不包括各地为了城市化所使用的土地,所以有以次充好的情况。我们把这种数据摆出来以后,再算另外一笔数据,就是种粮食到底能不能给农民带来收入。我们按平均每户7亩地来算的话,如果是种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扣除农业生产资料上涨的费用,包括农机具费用上涨的因素,每一户农民每年的净利润是185.2元。我们可以算一比帐,我们说按照刚才的平均数,185.2元,乘以7亩地,乘以夏秋两季,那是多少钱呢?农民一年种水稻、玉米和小麦三大粮的利润一年是不到2600块,这就是农民种粮食的家底。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靠农民种粮食来增加农民的收入,我们用尽了补贴、免税等各方面的政策,但是这些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正因为如此,农民用自己的双脚表态了,我们不种地了,有的是租给别人种,别人种了也是为了自家和社会上的一点口粮,因为他们知道种粮食是不可能有收入的。

    2010-12-21 13:48:20

    彭真怀: 回到我们提出的问题,怎么样增加农民的收入,一定要发展现代农业,要引进工商资本。这些多年来,农民手里没有钱,这是最大的问题。他们想做农业,第一土地很独立,只有一家平均7亩地,在这个地上能种出什么来,种粮食又没有收入。所以要像中央所提出的,要工业反哺农业,要像城市里面的工商资本引入到农业。现在这种情况看起来,这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要鼓励工商资本下乡,进行适度的规模经营,建立企业加农户加基地加合作社的现代农业组织形式,把粮食进行规模化的集中,把种田进行现代农业的集中经营方式。

    特别是也有利于科技推广的过程。这样通过农业本身这一块,农民是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的。

    同时土地的集中使用,也可以让农民在土地和工商资本集中的过程当中,获得适度的工资性收入。这两块可以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在眼前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但还不是根本性的措施。

    根本措施在于,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就是农村的产权制度问题。今年我们在农产品价值问题上面出现了很多情况,比如说“糖高宗”、“豆你玩”、“蒜你狠”。这说明什么情况呢?农产品为什么涨价了以后,国家高度关注,有关部委还采取了措施,认为这背后有游资操作来进行打击。我们可以想到,中国农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农产品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仔细的分析了一下,我们认为1992年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们在农村这一块基本没有动,没有破题。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农村产权的清晰工作没有做,因为市场经济体制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产权清晰,可是农村产权不清晰。最大的产权就是土地问题,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都不是农民自己的,包括过去的牧场、林地和林权改革,这些土地都不是农民、牧民、林农自己本人的,这个题不破,农民手里没有合法的、稳定的财产性收入的话,那么提高农民收入只能在外围打转转。

    2010-12-21 13:49:04

    彭真怀: 2009年的城乡收入差距还是3.3:1的情况,我们要知道,从2004年到2010年的情况,我们已经发了7个中央一号文件了,“三农”问题从基础的地位到重要地位,到现在的重中之重,核心就是增加农民收入。如果产权制度不动,就是我们说的“树根不动,树梢白摇”,这么一个情况。所以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在农村产权制度问题上要下功夫,要动真格的,要踏踏实实的下决心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打消一些疑虑。

    关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些同志会担心,说改革以后会不会有违现在的宪法制度和基本的经济制度,这个问题我做过研究,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立人民共和国的过程中,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到新中国建设初期,实行的都是土地私有制。包括我们有《景岗山土地法》、《小岗村土地法》、《新国土地法》《中国土地法大纲》,包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都是实行的土地私有制。这些是在什么时候改变的呢?是在1956年6月份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制定了一个高级的示范章程,才实行的把私有的土地实行为集体所有,才有了1972年、1975年、1983年的宪法当中进一步的落实。自从提出土地私有制以后,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议。说到底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好不好?模糊农民的产权好不好?小岗村的农民当年为什么要按手印,说要坐牢了,被杀头了,把他的子女哺育到18岁,那就是一种反抗和挣扎,后来中央接受了这个事情。




责任编辑: 周岳景来源: 中国网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