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中国网县域经济专栏首页>>县域观察

一个西部百强县的致富经验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11-02-21

    立地条件较差、生态环境恶劣是西部地区普遍的软肋。曾经的准格尔大地,千疮百孔,入目凄凉。水土流失面积占全旗总面积的92.5%,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5000万吨以上。为了改变这种面貌,准格尔旗林业、水保、农牧业多部门联合作战,采取禁牧舍饲养殖,“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谁开发、谁破坏、谁治理,“两区”退出让其自然修复,建立了多措并举的生态恢复机制,实现了生态面貌从严重恶化到了整体好转的巨大变迁。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27.3%,植被覆盖度达到73%,在西部梁峁干旱山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准格尔旗又制定了生态绿化(2010—2012)三年规划,计划完成造林绿化270万亩。2010年计划完成造林绿化75万亩,截至目前,已投入10.5亿元,完成造林绿化76.4万亩,是历年投入最大、效果最明显的一年。

    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带的准格尔旗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却一直“藏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准格尔旗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来培育,组建了文化旅游投资公司,投资开展了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注册了中国第一条水陆风景道黄河·长城风景道,规划了8个旅游景区,包括黄河大峡谷、砒砂岩地质公园、中国油松王、煤炭博物馆等,其中的3个已经开工建设。

    他们把文化建设列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管理、财政预算之中,从而加强了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共同创建文化名旗。他们还以实施“五项文化工程”为主线,全面扎实推进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小康文化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自办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使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基本文化权益和先进文化成果。

    在参加相关文化活动赛事时,准格尔旗获国家级奖项5个、区级奖项25个、市级奖项38个。2个项目民间音乐(漫瀚调)和民俗(灯游会)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列为自治区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漫瀚调)还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他们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将中国煤科院、山西煤科院、内工大、内农大作为技术依托单位。与清华、内工大、苏州农干院、潍坊农干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规模培训旗乡村三级干部和地方企业管理人员,定期邀请国内资深专家作学术报告。采用“政府资助、企业合作、学院独立办学”模式,引进建设内工大矿业学院,把大学办到了旗县。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建设了大路煤化工产学研基地和大路煤化工研究所、沙圪堵陶瓷研发基地和陶瓷研发中心,开元粉煤灰煤矸石研发中心、伊东循环经济产学研基地、国家高岭土标准化陶泥研发生产基地、清华大学陶瓷艺术研究所、航天数控研究所数控陶瓷设备研发生产基地等,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他们坚持把党的建设作为推动发展的力量之源,着力构建大党建营造大服务、大服务推动大发展的新格局,使党组织成为完成重大任务的坚强核心。要求干部“比技能、创佳绩,争做绿色准格尔的建设者;比奉献、创一流,争做人文准格尔的实践者;比业绩、创先进,争做创新准格尔的推动者”。把2010年确定为“作风建设年”,增强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细化落实“73215”工作部署,制定了一系列制度、行动切实推进党的建设和相关工作,如在暖水整乡生态移民过程中,实行“党员领导干部到村、服务到户、温暖到心”三到制度,搬迁之后在移民集中区建立联合党支部和便民服务中心。十二连城乡建立相邻村、驻地企业联合党总支,形成了村企共建共同体,共同谋划新村发展,共同开展新村建设。在全旗范围还开展了“心系群众、服务基层”实践活动和“三个一”结对共建活动,159个单位、184家企业、179名下挂干部、179名上挂干部参与其中,许多党员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令人感佩,一系列事迹感人至深。

    在祖国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十年中,准格尔人创造了由国贫县到全国百强20位、西部百强第1位的骄人业绩,在新的十年西部大开发中,准格尔人必将创造出新的更大的辉煌!

 
·
·
·
·
·
·
·
·
·
 




责任编辑: 高红芮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1   2   3   4